给孩子做腺样体手术,我后悔了
提起腺样体肥大,很多家长会想到张嘴呼吸、打鼾、变丑。
提起腺样体肥大,很多家长会想到张嘴呼吸、打鼾、变丑。
尤其是现在很多人都有容貌焦虑,怕孩子出现「腺样体面容」,越来越多的家长非常重视。
对治疗腺样体肥大,家长们也有很多疑问:
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
能不能不切除,等孩子的腺样体自己萎缩?
扁桃体也要切吗?有没有副作用?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我们的好朋友,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注册营养师顾中一老师。
他分享了女儿大美从确诊「腺样体肥大」,保守治疗,奔走多家医院治疗 5 年多,到最后选择切除腺样体的经历。
希望这篇文章可以给想给同样焦虑、犹豫的家长们一点参考。
保守治疗 5 年多,最终在今年暑假,我带孩子做了腺样体手术。
说实话,我真的后悔,后悔给孩子做晚了。
孩子三四岁确诊腺样体肥大
考虑腺样体有萎缩的可能
选择了保守治疗
大美两岁时,就确诊了过敏性鼻炎。
三四岁时,孩子有一阵子频繁流鼻涕、鼻子堵塞,还出现了睡觉憋气的症状。
当时 20 年,她在上幼儿园,我和孩子妈怀疑,孩子可能存在交叉感染,于是带着孩子去了医院。
虽然有几次确实是感冒,但大美的过敏性鼻炎很严重,考虑孩子一系列的症状,医生建议我们给孩子做一个鼻咽喉镜检查。
结果发现,孩子存在腺样体肥大,已经堵了四分之三。
孩子三四岁就确诊了
这是孩子 5 岁时的病历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听到「腺样体肥大」,我心头一紧。
因为本身是学医出身,我对这个词并不陌生,很担心会影响孩子的面容和发育。
所以,发现那年,我还去儿童医院蹭听了相关的继续教育课。
我了解到👇
腺样体,是由一些淋巴组织等组成的免疫器官。
之所以会肥大,是由生理因素,或炎症反复刺激腺样体增生引起的,会导致鼻塞、打鼾、张口呼吸等,还可能会导致「腺样体面容」。
严重还会引起孩子憋气、呼吸暂停,长期缺氧。这样缺氧状况严重会损伤孩子大脑,影响孩子认知发育。
而腺样体肥大存在「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2 种。
当时,大美的腺样体堵塞程度,很可能与当时的病毒感染、过敏有关,也存在「生理性腺样体肥大」的可能。
🌟 生理性腺样体肥大
不会对孩子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也不需要治疗。
在宝宝 1 岁左右时,腺样体开始发育,通常 3~7 岁左右,腺样体处于生长顶峰,可出现生理性腺样体肥大。
绝大部分小朋友在 10 岁后,腺样体会萎缩消失,成年后几乎没有或仅有少许残余腺样体。
🌟 病理性腺样体肥大
短暂的肥大不用太担心,持续肥大需要治疗。
主要是因为腺样体遇到病原体入侵,会发炎发肿,变得更加肥大,类似扁桃体发炎一样。正常情况,当病原体被清除后,这种短暂的肥大会恢复,我们不需要太担心。
有时候孩子反复发生炎症,腺样体会出现持续增生、肥大,消不下去,这样就被称为「病理性腺样体肥大」,这时候需要关注治疗。
综合考虑,医生建议,大美采用保守治疗。
坚持保守治疗
孩子的症状有所缓解
但腺样体肥大并没有太大改善
保守治疗的重点,就是防止反复刺激腺样体。
为此,我们一直在给大美积极治疗过敏性鼻炎,且定期复查,看腺样体肥大的症状有没有好转。
接下来是各种手段轮番上,鼻喷激素、抗过敏药、生理盐水洗鼻……一直遵医嘱坚持使用。
过了一阵子,孩子鼻炎的症状,明显有好转。
但让人无奈的是,鼻炎症状轻了,复查结果却显示,孩子的腺样体肥大指标并没有明显好转。
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复查……依旧是这样。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那段时间,全家人都跟着孩子的状况,心里七上八下的,就像在做过山车一样。
为了试试有没有更好的方案,我们带着大美,几乎把北京的医院都跑了个遍。
北京儿童医院、儿研所、同仁等多家医院的耳鼻喉科、呼吸科,看了
好几个医院的口腔、内分泌、生长发育相关的诸多科室…… 看了
孩子做过两次多导联睡眠监测(PSG)
咨询的专家更是两只手都数不过来了
全家都为孩子的腺样体努力,但每一次复查,大美腺样体肥大的指标依旧稳定在堵 1/2 ~ 2/3。
没有再变坏,但也没有好转。
有医生提出过让孩子做手术
综合考虑,我们拒绝了
在保守治疗、复查过程中,确实有专家提到过可以考虑给孩子做手术。
说实话,听到「手术」的刹那,我和妻子第一反应是犹豫。
毕竟没有家长愿意让这么小的孩子离开父母,进入手术室。
有的医生还建议,孩子腺样体和扁桃体一起进行切除。
大美妈妈也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认为扁桃体二度肿大可以不切,所以到底要不要一起切,做家长的也犯难。
另外,还有一个很难忽视的顾虑—— 手术时间真的很难安排,就拿当时在儿童医院普通病房预约手术来说:
手术预约的时间可能要等 2 个月,那时就赶上期末考试了;
等考完试再约,暑假又排满了……
这也是一个需要家庭共同决策的事情,每个家庭成员的顾虑合在一起,很多事情没有办法很快深入推进。
在考虑要不要手术、怎么做手术期间,我们继续带大美看医生。
也有多个专家认为,孩子还可以继续观察、保守治疗,考虑随着年龄增长,腺样体会自然萎缩的可能。
大美还可以再等等。
21~25 年整整 4 年,我们继续选择保守治疗。
24 年,大美复查时,显示症状终于有所缓解,这一年看过的专家,也都认为可以不用手术了。
大美的复诊诊疗建议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我们就更不倾向于手术了。
就当我们沉浸在大美好转的喜悦中时,没有想到,后面的发展还是超出我和家人的预料。
6月复查,孩子腺样体堵了 75%
已经影响到面容和发育
最终决定给孩子做手术
2025 年 6 月,大美再次复查鼻咽喉镜,本以为依旧是一次普通的检查,但结果出乎所有人预料。
大美的腺样体堵了 75 %!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除此以外,我当时最担心的事情,就是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面容,现在也出现了!
除了直观的数据,还包括类似亚临床甲减的一些激素改变。
我和妻子都明白,这一次真的需要做手术了。
说实话,这一刻我挺后悔的。
毕竟孩子发现腺样体肥大时只有 3 岁,现在已经快 9 岁了,这 5 年多,我们一家人带着孩子没少跑医院,娃更没少遭罪。
早知道如此,这么晚做,真不如早给孩子做了。
腺样体手术过程很顺利
孩子的扁桃体也保住了
像腺样体这种一旦切了就不可逆的结构性干预,做家长的心理负担着实挺大。
好在术前评估、沟通都给我们吃了很大一颗定心丸。
这次手术的评估流程,比我们预想的方便。
除了一开始的耳鼻喉科面诊和一次检查,其余的可通过互联网医疗系统挂号。
到时间后,医生会通过电话或视频沟通,我们再上传心电图、血液检查等报告,不用带着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跑医院。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更重要的是,和麻醉医生的沟通过程,让我们感到安心。
无论是线上的初步评估,还是手术当天在病床边、手术室外的两次沟通,3 位麻醉医生都解释得非常细致、清晰,甚至带有一种亲切感。
慢慢地我和妻子紧皱的眉头舒展开了,对手术的忐忑,也更多的变成了安心和信任。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和主刀医生沟通,大美的扁桃体最多只有二度肥大,并且没有其他症状。
医生认为没必要切的,孩子扁桃体也保住了。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这次手术采用的是日间手术形式,孩子不用住院,前一天晚上 12 点以后禁食禁水,第二天去医院做手术,当天就能回家。
整场手术,比预想的要顺利很多。
早上 7 点到医院,10 点多手术顺利完成,其中还包含了麻醉、术后苏醒和观察的时间,可以说整个手术流程非常快。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我也在网上了解到:
腺样体切除手术是成熟的微创手术,目前多采用低温等离子消融技术,风险小,手术出血量少,痛感轻,操作时间短,「熟手」医生 10 分钟内即可完成。
大美从手术室出来,我把孩子推回病房,观察一个多小时,没什么问题,我们就出院了,下午 2 点到家。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出院后的两天,大美恢复得很好,没有发烧等状况,虽然喉咙有些疼,但对生活乃至学习都没有什么影响;为了缓解疼痛,她还很开心地吃了好多根冰棍。
术后孩子照样玩,我们甚至带她进行了不太疲劳的户外活动。
差不多术后第 3 天,孩子就去上课了。
现在回想整个流程,无论是术前、手术、还是术后,比我们预想的顺利太多。
说实话,早知道手术过程是这样,我们肯定会更早下决心。
我写下这段经历,是想给那些同样为孩子做不做腺样体手术而焦虑、犹豫的家长们一点点参考,祝所有鼻腔有问题的宝宝们都能顺畅地呼吸。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顾中一老师女儿从确诊到保守治疗,再到顺利手术,用了 5 年的时间。
相信很多家长,也和顾老师一样,面对孩子的腺样体肥大要不要做手术,会有纠结、会有担心。
医生点评 & 建议
腺样体肥大手术指征的临界值在 70% 左右,大美小朋友的腺样体堵了 75%,且已经存在对面容、发育等多方面的影响,手术指征很明显。
对于做不做手术,不只有故事中的家长,很多家长心里都有顾虑,但真不建议大家因为看到诸多不正确的言论,而拒绝手术。
腺样体切除手术是小儿鼾症、腺样体肥大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只是耳鼻喉科常规手术之一,安全性比较高,且痛苦相对比较小,对孩子的影响,利远远大于弊。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的腺样体肥大,都需要手术。
腺样体肥大保守治疗、手术治疗怎么选?
孩子是否需要手术,除了腺样体肥大程度是否达到手术指征临界值,还需关注孩子整个治疗过程的症状👇
孩子确诊有病理性腺样体肥大后,医院会通过孩子症状、睡眠检测、鼻咽内镜等多种手段去明确腺样体肥大对身体影响程度。
🟢 对于没有严重影响的孩子,采用保守治疗就可以
如孩子存在腺样体肥大,没有或少有其他症状,可以非常安静呼吸、安稳睡眠;
打鼾、口呼吸等症状,随治疗症状减轻或消失;
不具备手术指征,也就没有必要让孩子挨这一刀。
🔴 对于影响较大,手术指征明显的孩子,建议进行手术切除
当孩子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就代表腺样体肥大的负面影响很严重,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了👇
频繁打鼾,平均每周打鼾 ≥ 3天或者有憋气、憋醒、呼吸暂停的症状
存在中度鼻塞症状,且口呼吸、闭塞性鼻音或嗅觉障碍持续至少 1 年,且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上呼吸道感染、鼻出血、鼻腔或鼻窦炎症反复发作;
已形成腺样体面容,且排除口腔自身原因;
反复的急性中耳炎(化脓性)或慢性渗出性中耳炎。
⚠️ 腺样体肥大有科学的评估流程,存在这些指征,也需要结合医生临床判断,再确定是否要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