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假期在家,大学生应该如何应对父母的过多干涉?

家庭生活中的小摩擦不可避免,作为大学生的家长,他们同样会遇到角色适应和转换的挑战。逐渐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学习并尊重孩子的个体发展需要是家长们的第一课。

家庭生活中的小摩擦不可避免,作为大学生的家长,他们同样会遇到角色适应和转换的挑战。逐渐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学习并尊重孩子的个体发展需要是家长们的第一课。对一些父母来说,适应孩子再也不是襁褓中可以作出要求甚至操控的“自己的一部分”是件很难的事情。往往沉浸在既往经验中的家长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如当孩子晚上要和朋友出去玩时,会说“这么晚了,不睡觉还出去玩”“别和这样的人交朋友”;当孩子赖床时,会说“晚上不睡,白天不起,在学校也这样”;当孩子玩手机时,又会说“一天天啥正事不知道,就和手机亲”。不知不觉间,家长的管束充斥着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在正值暑假,下文就大学生应该如何应对父母的过多干涉提出几点建议。

图片


构建良性循环的家庭行为模式

图片

家庭系统功能不良并非因为个体的某个问题过于突出,而是因为关系中信息的传达方式不良,或是用了不恰当的行为、规则约束家庭成员,或是成员间不恰当的反馈内容

作为大学生,当父母对自己的控制欲过强时,往往需要考虑的是父母对自己的期待是什么,以及父母的何种表达方式给了你“被控制”或“干涉”的感觉。

在上文提到的例子中,当父母看到孩子的“问题行为”时,往往表达出不满的情绪;或出于重获对孩子控制感的期待,回归到管教者的身份。当父母忽视了孩子的基本需求,而孩子也用回避冲突、默默承受的方式应对要求时,只会加深有情绪一方的负性情绪,进而使得整个家庭的氛围都受到影响乃至破坏。

建立良性的家庭行为模式更多的是建立良性的信息表达行为方式。当觉察到父母情绪不好的时候,大学生可积极地回应父母不好的情绪,对其情绪作出反馈,感受父母情绪带给自己的感觉,表达出自己对于父母情绪的理解;在面对父母对自己提出的干涉和控制时,换位思考,理解父母出于对自己物理距离越来越远的担心并将担心投射在养育行为中,采取控制和参与来减少对孩子远去的焦虑;鼓励父母和自己共同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尝试站在父母的立场从不同视角看待问题,对父母的焦虑作出更为积极的回应,而非用要求或指责影响家庭关系,让父母感受到自己正在被重视、被关心、被理解。

图片


面对干涉时,建立家庭规则

和适当的边界

图片

伴随成长,大学生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学习与父母分离、保持独立,而父母也需要学会与孩子分离,这是双方都需要面对的成长议题。

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长不大的。那么,在和父母的沟通和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可以尝试与父母明确新时期下的规则感:对待已经发展完毕的能力,不需要外界更多干涉。作为孩子,可以让父母看到自己有独立自主的真实表现,如自觉收拾好自己的房间卫生、学会做饭,主动分享自己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分享自己职业生涯方面的探索或实习中的成就等,这些都能增强父母对自己的信心、减少父母对自己的隐形干涉。

在合作式沟通下讨论适当的规则与边界。一个家庭的正常运行通常需要各种规则,不管是家事分工、情感沟通,还是节日庆祝方式等,但这些规则在绝大多数的家庭中都是隐形的,是多年共同生活建立的默契。但不同家庭成员对这些“默契”可能有着各自不同的态度和定义。不妨尝试采用家庭会议的方式,建立明晰的家庭规则,通过沟通去帮助家庭成员明晰关系中的边界感。适当的界限有利于家庭关系的维护,从而促进关系的良性发展。看清、表达自己的界限,重视、尊重家人的界限两者缺一不可。

图片


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技巧与策略

图片

当家庭中构建的行为模式或明确的边界被侵犯时,个体往往会出现愤怒、难过、焦虑等情绪,此时与家庭成员沟通的能力至关重要。推荐大学生们看看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书中提到了沟通的公式:良好的沟通=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在人们进行表达时,将观察的客观事实描述出来而不是做评论;接着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绪;再表达自身的哪些需要导致产生这些感受;最后以具体的请求收尾

举个例子,当父母对孩子的工作选择干涉过多甚至提出要求,可以结合以上公式进行表述。首先观察事实,陈述你所看到的内容,让父母明白你的感受,但要避免主观夸大,可以对父母说:“妈妈,当你说我不选择家乡的工作会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工作,这会让我感到自己的能力被否定了。”并说明你的感受,让父母认识到你对自己求职能力的理解,理解你真实的情感体验,如“我感到内心非常难过又很无力”。随后表达你的需求,说明这种情况你真正渴望得到什么,如“我渴望得到家人对事业选择的支持,我们一起找到我真正想要的工作方向”。最后做出正面请求,征求对方的意见和帮助,而非单方面要求对方改变,如“如果可能的话,我想请求您能不能花点时间倾听我的想法”。

图片


146405
假期在家,大学生应该如何应对父母的过多干涉?
1130
蝌学问答
新闻
人卫健康
2025-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