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这个季节受孕生的孩子,天生不易发胖

一个人的身材好坏到底与什么有关?你可能想不到,胖瘦很可能在受精卵时就已注定。发表于权威期刊的新研究发现,受孕出生的季节会影响人的体重和体内脂肪分布。

一个人的身材好坏到底与什么有关?你可能想不到,胖瘦很可能在受精卵时就已注定。


发表于权威期刊的新研究发现,受孕出生的季节会影响人的体重和体内脂肪分布。


图片


冬天受孕,自带“不发胖”基因


近日,发表在英国权威期刊《自然·代谢》上的研究发现,寒冷季节怀孕生下的孩子,更有可能拥有健康体重,且不易发胖。


图片


该研究由日本东北大学医学研究生院、东京大学、东京医科大学的科研人员联合完成,研究人员在北海道招募了356名成年男性,根据其出生日期推测受精卵形成的时间。


受精时间在10月中旬至次年4月中旬被认为是寒冷季节受孕,研究者从不同维度进行比较得出了结论:


棕色脂肪活跃度



寒冷季节受孕后生下的孩子,成年后的棕色脂肪活跃者占比为78.2%;温暖季节受孕生下的孩子,棕色脂肪活跃者占比为66%。


所谓棕色脂肪,其核心功能是通过燃烧脂肪来产生热量,可以起到预防肥胖的作用。因此,棕色脂肪越活跃,肥胖风险越低。


棕色脂肪密度



随后,研究人员又对居住在东京都及近郊的286名成年男女的棕色脂肪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受精日属于寒冷季节的人,体内棕色脂肪的密度较高。


平均消耗能量



研究人员还调查了居住在其他地区的41名幼儿的能量消耗情况。将体格和运动量等影响因素剔除后得到的数据显示,与受精日属于温暖季节的人相比,寒冷季节受孕生下的人平均消耗的能量高出6%。


研究作者之一、日本东北大学副教授米代武司解释说,不管是肥胖程度还是内脏脂肪面积,都是寒冷季节受孕出生的人比较小。


研究认为,气温较低和一天内温差等环境因素会对父母形成刺激,并将“抵御寒冷”的信息写入生殖细胞,经受精卵传给子代。子代通过燃烧脂肪提高体温、抵御寒冷的能力较强,形成不易发胖体质。


冬天,棕色脂肪更易激活


人类和哺乳动物中,体内脂肪主要分为以下种类:


  • 白色脂肪:如果一个人日常摄取热量过多,多余热量主要储存在白色脂肪中,从而导致肥胖。人体脂肪90%以上是白色脂肪,通常位于腹部、臀部和大腿上。


  • 棕色脂肪:这类脂肪是一种能够产生热量并消耗热量的脂肪组织,不过成年人体内含量较少,主要分布在颈部、肩部、后胸和腹部。


图片


很多人往往认为,冬天是贴膘的季节,由于运动少、饮食偏热量高,不适合减肥。事实上,冬天由于气温低,恰好是激活棕色脂肪的黄金季节。


2020年,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内分泌学和新陈代谢学系研究团队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寒冷的环境温度会增加体内维生素A的水平,这有助于将白色脂肪组织转化为棕色脂肪组织,从而刺激脂肪燃烧和热量产生。简单来说,冬天反而有利于减肥。


2022年,发表在《自然》上的一篇研究发现,低温环境能刺激体内棕色脂肪组织,促进能量消耗。


近期,发表于《老龄化-美国》的研究发现,棕色脂肪组织可以提升运动表现,因为棕色脂肪有助改善血液循环并减轻细胞压力,从而应对与年龄相关的肌肉流失、疲劳和代谢功能下降等问题。


秋冬不发胖,至少要做到3点


秋冬容易发胖的底层逻辑是“吃得多,动得少”,因此推荐大家做到最基础的几点,不让体重失控。


1.创造低温环境:秋冬室温不能太高。研究显示,15℃是产生明显冷感的温度界限,室内温度18℃无冷感,如果室温高于25℃就明显热了。


2.戒掉甜食、零食和宵夜:养成不在家中囤积零食和甜食的习惯,吃饭速度要慢。高糖高脂饮食,可能会促进白色脂肪堆积并抑制棕色脂肪活性。


3.不熬夜,规律运动:为了控制体重,不必练得汗流浃背,每周完成3次以上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即可。减肥人群每周减1公斤以内是正常且健康的。


有些“微运动”也会消耗掉一些能量,如提前一站下车步行回家;拖地及擦拭家中的门窗;经常泡泡热水澡。


图片


除此之外,中国营养学会前理事长程义勇教授还教大家如何让脂肪发挥健康益处,同时降低它的负面影响:

控制体重和体脂率

国际上推荐用“体重指数(BMI)”来衡量一个人的体重是否健康,算法: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的平方(米)²,正常范围是18.5~23.9,超重为24~27,肥胖为28~32,高于32即非常肥胖。


在膳食平衡、营养全面的前提下,控制总热量,吃肉时优先选择低脂肪高蛋白的虾仁、去皮禽肉等,注意控制肥肉、食用油等高脂食物的摄入。


限制摄入饱和脂肪

脂肪分为饱和脂肪和不饱和脂肪。猪油、黄油、牛油、椰子油、棕榈油中饱和脂肪占比较高,其耐热性较好,常被用来加工面点、煎炸食品,打造酥脆口感,但所含胆固醇较多,过多食用不利于心脑血管健康。


多摄入不饱和脂肪

不饱和脂肪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前者是橄榄油、茶籽油的主要成分,花生油、芝麻油、米糠油、低芥酸菜籽油也含一些,适量摄入这类脂肪利于降血脂、抗血凝、延缓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亚油酸、EPA、DHA是后者的典型代表,需刻意补充。亚油酸利于降低血液胆固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但人体自身无法合成或合成很少,从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小麦胚芽油等食物中获得。


EPA和DHA对生理功能也很重要,一般食物含量较少,需通过适量多吃肉质较肥的鱼类来补充。


值得提醒的是,即使一些食用油存在健康益处,仍要控制总摄入量,每日在25~30克之间。


154138
这个季节受孕生的孩子,天生不易发胖
1132
蝌蚪找真相
新闻
生命时报
2025-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