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要警惕发生这三种异常情况!
早产儿,要警惕发生这三种异常情况!
早产儿一般是指胎龄超过28周但不满37周的活产婴儿。早产儿出生后容易有一些突发状况,一定要多加注意,以免产生不良后果。
早产儿由于呼吸中枢及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育不成熟,且出生后常合并多种并发症,容易发生呼吸暂停或周期性呼吸。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生率与胎龄密切相关,胎龄越小,发生率越高。
早产儿呼吸暂停指早产儿发生呼吸中断≥20秒,或<20秒伴有心率下降或血氧饱和度下降。
早产儿的呼吸暂停按照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呼吸暂停、继发性呼吸暂停和混合性呼吸暂停三类。
1.原发性呼吸暂停 原因主要为早产儿的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导致呼吸调节功能障碍。
2.继发性呼吸暂停 常见的继发性因素包括:①神经肌肉疾病,如严重出生窒息等;②呼吸系统疾病,如肺部感染等;③消化系统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等;④心血管系统疾病,如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等;⑤血液系统疾病,如红细胞增多症等;⑥电解质代谢紊乱,如低血糖等;⑦其他因素,如迷走神经反射等。
3.混合性呼吸暂停 兼有以上两类因素。
一旦发现早产儿发生呼吸暂停,应立即用手拍打或弹其足底等来进行触觉刺激。早产儿短暂的呼吸暂停,如果不伴有血流动力学和氧饱和度的改变,可在密切检测生命体征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如果早产儿呼吸暂停频繁发生或持续时间较长,同时伴有心动过缓和/或发绀,需要给予积极呼吸支持等治疗。
早产儿由于提前娩出,视网膜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视网膜病,该病是儿童致盲的重要原因,早产儿做眼底筛查的目的是预防视网膜病的发生。
早产儿视网膜病是发生于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疾病。通常胎儿的视网膜血管在母亲怀孕的第4个月开始发育,并在预产期或怀孕9个月左右完成发育。如果胎儿出生得太早,这些血管可能会停止正常发育,视网膜血管还未长到周边部,周边部视网膜处于缺血、缺氧状态,为了缓解这种缺血缺氧状态,容易生成视网膜新生血管。但这种新生的血管易增生并向眼睛内部的玻璃体内生长,牵拉视网膜造成视网膜脱离,影响早产儿视觉发育,甚至导致失明。
早产儿视网膜病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分为1、2、3、4、5期。早期病变的分期级别越高,进展的危险性就越大。3期以前的病变,如果及时进行激光治疗或冷凝治疗,可中止病变进展,使患儿的视力能正常发育。但如果患儿的病变进展到4期,视力则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进入5期后,手术的成功率低,只能保留光感。值得一提的是,从3期到4期,仅仅几周的时间,病情会迅猛发展。因此,预防和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的重点在于早期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这不但依赖于医生的诊断和治疗,也更依赖于家长的重视并坚持定期带婴儿检查眼睛,定期追踪观察,及时干预治疗,这样做对婴儿今后的视觉发育至关重要。
《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2014)》规定,早产儿眼底筛查的首次检查应在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1~32周开始。
对于出生体重<2000克或胎龄<32周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应进行眼底病变筛查,随诊直至周边视网膜血管化。
对于患有严重疾病、有较长时间吸氧史且儿科医生认为比较高危的患儿,可适当扩大筛查范围。
随着围产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早产儿的救治成功率也明显升高,但颅内出血仍是早产儿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已成为早产儿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早产儿由于脑室周围室管膜下存在富含毛细血管网的胚胎生发基质,故容易发生颅内出血。
早产儿颅内出血主要表现为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简称“脑室内出血”),也可发生硬脑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以及小脑、丘脑、基底核出血等,其中脑室内出血是早产儿常见且最具特征性的颅内出血。
胎龄32周以下的早产儿,脑室周围的室管膜下及小脑软脑膜下的颗粒层均存留胚胎生发层基质,其血液供应源于大脑前动脉及中动脉,管壁由仅含内皮细胞的毛细血管网组成,缺乏胶原和弹力纤维的支撑,对缺氧和酸中毒极为敏感,易发生坏死、崩解而出血。此外,基质区域静脉系统通过“U”形回路汇于大脑大静脉,这种特殊的走行容易因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而发生血流缓慢或停滞,使毛细血管床压力增加而破裂出血。因此,早产儿所特有的脑部解剖学结构特点是早产儿好发脑室内出血的主要原因。
胎龄32周以后,胎儿颅脑内的生发层基质逐渐退化,至足月时基本消失,故足月儿脑室内出血较少见。胎儿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就越高。据统计,胎龄不足30周的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为25%,其中重度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为10%。在重度出血的患儿中,25%~30%发生出血后脑室扩张和脑积水,且发生脑积水的早产儿约40%需要行神经外科干预治疗,包括脑室储液囊植入、脑室帽状腱膜下分流术、脑室外引流术,部分需要行永久性脑室-腹腔分流术。
建议将有早产风险的孕妇积极转送至有条件的围产医疗中心待产,产前及时应用地塞米松及硫酸镁治疗;对于不需要复苏的早产儿,建议延迟脐带结扎至少60秒;早产儿生后早期尽量避免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呼吸机,维持生命体征平稳,以减少颅内出血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