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小看这些没用的小东西,正成为年轻人的“续命神器”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时刻?在被 KPI、DDL(截止日期)和无休止的会议轮番轰炸后,身心俱疲地瘫在椅子上,无意识地打开购物软件。手指在屏幕上滑动,最终停留在一个造型奇特的笔筒、一盆不需要阳光的假绿植,或是一只丑得可爱的解压捏捏乐上。
图源:自己拍的
微小选择也有巨大能量
帮你找回失控世界里的掌控感
图源:自己拍的
枯燥生活里的仪式感
抚慰心灵的精心时刻
一按就说“我爱你”的大眼怪,图源:自己拍的
缓解焦虑:对焦虑症患者来说,仪式化行为(比如整理物品或特定的动作)可以有效降低焦虑情绪,让人感受到安稳和掌控感。
改善睡眠:入睡困难的人,通过洗澡、拉窗帘、关灯、阅读等睡前仪式,可以更快进入睡眠状态。
增强情绪连结:在临终关怀中,像“讲故事”这样的仪式能增强社会连结感,帮助临终者获得情绪上的平静和安宁。
提升品味体验:食品体验中加入仪式化行为,比如掰断巧克力、扭一扭奥利奥、舔一舔酸奶盖等动作,能让食物更美味、更令人愉悦[2]。
功利环境里的价值感
自我肯定的温柔宣言
一只太阳一晒就变红的鸭子,图源:自己拍的
参考文献
[1]李婷, 孔祥博, & 王风华. (2023). 孤独感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及其理论解释. 心理科学进展, 31(6), 1078–1093.
[2]冉雅璇, 卫海英, 李清, & 雷超. (2018).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仪式:一种意义深远的重复动作. 心理科学进展, 26(1), 169–179.
[3]孙洪杰, 刘菲菲, 冯文婷, & 崔丙群. (2021). 个体如何以消费行为应对自我威胁?基于导向−路径整合模型的分析. 心理科学进展, 29(5), 92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