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一新生即将报到,应该如何适应大学新生活?

小A是众多大一新生中的一员,在上大学前一直在父母的温暖羽翼下成长,享受着师长的关爱,在班上也有不少知心朋友。然而,当解锁了“大学生”这一新身份,小A的世界似乎开始变得复杂起来。

小A是众多大一新生中的一员,在上大学前一直在父母的温暖羽翼下成长,享受着师长的关爱,在班上也有不少知心朋友。然而,当解锁了“大学生”这一新身份,小A的世界似乎开始变得复杂起来:校园宽阔而陌生;琐事繁多,需自己一人承担;时间宽裕,却难以抉择如何分配;学业压力如潮水般涌来,会在期末时集中爆发;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汇聚一堂,但生活背景的差异似乎让交流变得困难。在这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学校环境中,小A渐渐无所适从,心中涌起一种难以名状的迷茫与失落。从前喜欢周末补觉的小A,周日早上5点就醒了,躺在床上,瞪着宿舍的天花板,想起还有一堆实验报告的数据没做,小A不禁感叹:“好想回到简单而充实的高中时光啊!”

当看完小A的故事后,“你”是否深有同感呢?大学,这个很多人从小到大心心念念的地方,对于初入“新手村”的“你”来说,充满了未知与挑战。处于“新手村”的“你”,究竟要面对哪些挑战,又该如何才能适应这个“新段位”呢?

图片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适应”的含义。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适应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状态。”作为过程,适应指的是有机体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做出的一系列反应;而作为状态,适应则是这些反应导致个体与环境达到相对平衡的结果。请注意,这种平衡并非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比如,高考结束后,高三学生们结束了充实而紧张的高中生活,开始适应轻松的暑假;而进入大学后,他们又要开始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因此,暂时未达到适应状态是正常的,因为他们正处于不断适应的过程中

俯瞰人生全程,大一阶段无疑具有独特意义。高考结束后的松弛、自我发展的迷茫及脱离管制的自由交织在一起,让新生们既憧憬新的精彩,又对新生活感到无所适从。在适应的过程中,新生们需要经历哪些“关卡”才能达到适应状态呢?虽然不同个体的经历可能有所不同,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主题。

图片


生活适应

脱离父母的独立生活&融入集体的宿舍生活

对于许多习惯了由父母照顾生活起居的新生们而言,开启一段相对独立的新生活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新生们需要快速学会独立处理各种生活琐事,如洗衣、更换床具、挑选物品等,这些看似简单的事件,却会使没有过多生活经验的新生们感到无从下手,也会间接降低自我效能感

除了独立生活,宿舍生活的集体性和个体化也是新生们需要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宿舍中,新生们需要学会与来自不同家庭、社会背景、具有不同人格气质类型的室友相处,要学会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和隐私,并且会体验、创造新的交流方式。宿舍生活既考验着新生们换位思考及共情的能力,也挑战着新生们礼貌拒绝不合理要求和守护个人边界的勇气。


学业适应

自由轻松的平时学习&挂科威胁的期末冲刺

学业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与初高中阶段不同,大学的学业更具自由支配性和自主调节性,也因此造就了“躺”和“卷”的现象。如何有效进行时间管理,平衡课程学习、社团活动、兼职工作等多元需求,已成为大学生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另外,他们可能还会体验到期末季的挑灯夜战,甚至是挂科威胁。他们将会发现,压力是大学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个体的潜能,但过度的压力则可能导致学业和身心健康均出现问题。在压力不断升级的背景下,他们还需具备良好的压力管理能力,通过合理的时间规划、放松训练及寻求专业支持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保持学习和生活的平衡。


人际适应

形形色色的大学同学&独一无二的那个他/她

在心理咨询中发现,大学生们的心理困扰经常涉及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至关重要。对于刚踏入校园的新生们而言,面对数量猛增的同学,需要主动更新自己的交友方式和社交技巧,要谨慎选择、积极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学术研讨和志愿服务等,都是结识志同道合伙伴的绝佳途径。

当较高的激素水平遇上相对匮乏的社会经验,如何在大学时期建立和对待亲密关系成了许多同学关注的焦点。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提出了“爱情三元理论”。斯滕伯格认为,爱情由3个基本成分组成,即亲密、热情和承诺。亲密是指两个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亲近感;热情则是指对另一方的喜好和着迷;而承诺则代表了两个人对未来关系的决心和期待。在建立亲密关系时,不妨先对这3个成分进行考量。


TIPS

为了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这里有两条建议可供大家参考。

1.向内看见:发现自身能力,发掘已有资源。

当个体面对新生活感到无所适从时,不妨深入探索一下自己的内心世界,想一想自己的优点和已有的技能。想象一下自己站在一个满是镜子的房间中,每一面都展示了自己不同的特质和能力;发现不同面的自己,探索自我的优势与潜能。

2.向外求索:建立人际联结,寻求社会支持。

在适应新生活的道路上,个体不仅需要向内看见自我,还需要向外展开触角,与他人、与社会建立紧密的联系,寻求支持和帮助。大学校园如同一个广袤的森林,亦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在这里,个体需要找到那些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们建立联系,共同成长。同时,个体也可以利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资源,寻求专业的帮助。


148208
大一新生即将报到,应该如何适应大学新生活?
1129
趣味百科
新闻
人卫健康
2025-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