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碗人们,你家的碗真的洗干净了吗?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数据显示,近年来餐饮具不合格率始终保持在13%以上,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其他食品种类的不合格率。而在导致餐饮具不合格的诸多因素中,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残留是主要 “元凶” 之一。
“碗洗完了?”
“嗯,冲干净了!”
这样的对话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但你确定,
碗真的洗干净了吗?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数据显示,近年来餐饮具不合格率始终保持在13%以上,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其他食品种类的不合格率。而在导致餐饮具不合格的诸多因素中,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残留是主要 “元凶” 之一。
这个听起来颇为专业的名词,其实就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用到的洗洁精、洗衣粉里。它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凭借着稳定的化学性能、强劲的去污能力以及低廉的成本,成为了各类清洁用品的核心成分。然而,正是这种“好用” 的成分,一旦在餐具上留下痕迹,就可能悄无声息地威胁到我们的健康。长期低剂量摄入可能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对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造成慢性损伤。尤其对于免疫力相对较弱的儿童、老人和病人来说,面临这种危害的风险会更高。
很多人疑惑,明明已经认真清洗了餐具,为什么还会有洗涤剂残留呢?其实,这背后涉及多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清洗流程不当是重要因素。比如冲洗不充分,洗涤剂还没被彻底冲掉就结束了清洗;或者洗涤剂过量使用,超出了实际所需的量;还有就是清洗设备维护不足,设备本身存在污渍等问题,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清洁效果,导致洗涤剂残留。
其次,操作过程中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像餐具叠放着清洗,会导致部分区域难以被彻底冲洗到;浸泡时间过长,可能让洗涤剂与餐具表面的污垢结合得更紧密,增加清洗难度;洗消池混用造成的交叉污染,会让已经洗净的餐具再次沾染洗涤剂;此外,未用足量流动水多次冲洗,也会留下清洁隐患,使洗涤剂残留在餐具上。
再者,餐具材质本身的特性同样关键。表面多孔或粗糙的陶瓷、木质等餐具,其表面结构容易吸附洗涤剂,而且一旦吸附后就很难被彻底洗净,这也使得洗涤剂残留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另外,洗涤剂质量问题也会直接影响清洁结果。原材料本身成分超标,都会导致洗涤剂本身存在问题,进而增加在餐具上残留的风险。
购买洗涤剂时,一定要选择正规渠道,仔细查看包装上的厂名、厂址、产品批号等信息。同时,要关注洗洁精是否符合国标《GB14930.1-202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洗涤剂》或是《GB/T 9985-2022 手洗餐具用洗涤剂》,选择符合标准的产品,从源头减少隐患。
很多人习惯挤一大坨洗洁精,其实完全没有必要,1-2毫升约黄豆大小)就足够清洗一餐的碗碟。过量使用不仅浪费,反而会增加残留风险。
冲洗要“分阶段” 进行。先用海绵蘸取少量洗洁精仔细擦洗餐具,之后用流动水冲洗30秒以上,如果冲洗后还有泡沫,说明洗涤剂没有冲干净,需要继续冲洗。最后,将碗碟倒扣在沥水架上,这样可以减少二次污染。
丝瓜络、天然椰壳纤维刷的吸附性弱于海绵,使用它们能减少洗涤剂在工具上的残留,进而减少餐具上的洗涤剂残留。而且,洗完餐具后记得将清洁工具彻底晾干,避免细菌滋生,影响下次使用时的清洁效果。
做好以上几点,才能让我们使用的餐具真正洁净无忧,守护好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