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便秘?这味中药都能治,它是?解锁白术的多重功效→
白术是常用中药,俗有“北参南术”“十方九术”之说,意思是北方最出名的本草是人参,南方则是白术。
白术是常用中药,俗有“北参南术”“十方九术”之说,意思是北方最出名的本草是人参,南方则是白术。能与人参齐名,可见白术使用之广泛。
明代著名学者邵宝曾做一首七绝《以蜜术饷南沙》:“医家白术重天台,郡守曾将蜜浸来。嚼罢不知香满室,桃花流水梦瑶台。”其中,“天台”是浙江省的白术产地,邵宝曾在那一带为官,诗句中描述的便是其将当地盛产的白术切片后浸泡上蜂蜜,拿它当零食吃的趣事。此外,在清代宫廷的补益方中,白术也占有重要位置。
细解本草
《日华子本草辑注》中记载白术:“止反胃,利小便,主五劳七伤,补腰膝,长肌肉,治冷气,痃癖气块,妇人冷癥瘕,消痰,止翻胃及筋骨软弱,除烦长肌,呕逆。”
白术味甘、苦、辛,性温,归脾、胃经。明代医家李中梓在其著作《本草通玄》中描述白术“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古代以右为上,“无出其右”意为没有能超过它的。
白术这味本草入药用的是它的根部,而其植物自身开花于夏初,且在三伏天最为潮湿难耐的时候结果实,是一名很能抵抗湿邪的“有为青年”。其药材本身带着3种味道,甘可以补脾,而辛味和苦味的作用正好相反,一个升一个降,正好能带动脾胃的湿气向两个不同方向分散,因此中医也把白术视为健脾化湿的首选药物。
本草功效
白术常用于治疗关节肢体的酸麻疼痛,如清代名医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中记载:“白术能利腰脐之死血,凡腰痛诸药罔效者,用白术两许少佐他药,一服如神。”这是因为白术善于化脾湿,“脾主肌肉”,脾胃间的湿气最容易在肌肉中停留,以至于造成躯体不适。当然,很多关节疼痛是由受寒引起的,这种情况下白术的作用不大,但要是因为受“湿”而引起关节疼痛,白术就很合适了。《思考中医》中就讲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人因湿重导致足跟痛,于是便每天坚持用白术煮水泡脚,最后疼痛竟然消失了。
白术还有另一个鲜为人知的作用——通便。很多人都知道白术能健脾化湿,因此湿气重导致大便不成形的时候,很自然便会想到吃点白术,其实“脾虚湿阻”也能导致便秘。一般来说,肠道要有足够的津液濡润,粪便才不会变得干结难解,在过于燥热的情况下容易发生便秘,是因为津液被热邪耗干了。在脾虚湿重且湿邪又堆积在体表的情况下,肠道也会处于“缺水”状态,同样会出现大便干结。这种情况的便秘就不能用大黄、芒硝、番泻叶等峻猛通便的本草,否则会损伤脾胃的正气,导致便秘更加严重;同时,用喝蜂蜜这种滋阴生津的方法也不太合适,因为这并不是人体真的“缺水”,只是“水”没有流到该去的地方,这时候还是要从脾这个水液的“运输中枢”入手,通过健脾将水分从肌肉中化开,输送一部分到肠道中,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白术恰恰身兼二职,甘温能补脾,辛味和苦味有助于水液流动,但用量往往要大一些才能起到通便效果。脾虚湿盛出现腹泻时,是因为水液在脾胃里堆积得太多了,这种情况同样可以用白术把多余的水分输送走。这就是中药的神奇之处,同一种药,可以解决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症状,这是因为背后的致病机制是一致的。
活用本草
白术膏
【材料】土炒白术2000克,蜂蜜适量。
【做法】将土炒白术切成粗末,加水煮3次,分次过滤、去渣;压榨残渣,煎汁合并,用小火煎熬,浓缩至膏状,以不渗纸为度。
【用法】每50克膏汁兑炼蜜100克成膏。每次服15克,一日2次,白开水冲服。
【适用人群】适用于脾气虚弱、饮食无味、精神短少、四肢无力、肌肉消瘦、大便偏稀者。
白术豆腐
【材料】白术10克,香菇3个,豆腐1块,葡萄干20克,胡萝卜1根,榨菜、芫荽、生姜、橄榄油、食盐各适量。
【做法】香菇切片,胡萝卜切丝,豆腐切小块;热油炝锅,爆香生姜、香菇及胡萝卜丝;再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入白术、豆腐、葡萄干小火煮20分钟;加入榨菜煮5分钟,加食盐调味,撒上芫荽即可。
【适用人群】本品不拘何种体质,均可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