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票神器”到底有没有用?一地消保委实测,结果……
国庆、中秋假期将至,一些热门方向的火车票出现“开票即候补”的情况。
2、在南京南至北京南线路中:12306平台最先出票,部分第三方平台出票晚于12306平台,其中有一家平台的出票时间比12306平台候补出票时间晚了8个多小时。有4家平台未抢到票。
抢票附加费达95元
出票时间却比12306平台晚
“抢票加速”成心理安慰
从技术角度看,第三方平台的抢票服务与12306官方渠道相比,并不具备真正的技术优势。更糟糕的是,这些软件的“加速”,反而可能添乱。
由于铁路售票系统有着严格的反爬虫机制和访问频率限制,当多数平台都在售卖加速服务时,反而可能因为用户过多而效率降低。
部分软件会默认勾选“捆绑服务”,让旅客多花冤枉钱;甚至有软件借抢票收集用户信息与12306账号密码,埋下信息泄露隐患,旅客可能票没抢到还落得“信息裸奔”下场。
抢票神器没那么神,加速包也没那么快,规范第三方代购火车票市场,需要多方协同发力。
监管层面不妨尽快明确抢票服务的法律属性,将其纳入相关法律保护范畴。对加速包等增值服务,可参照机票销售中的套餐管理,要求平台明示实际效用,禁止使用“成功率”“专属通道”等误导性表述。同时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多次查实的诱导消费平台实施联合惩戒。
平台方也亟待重构商业伦理,将技术手段真正用于解决出行痛点,而非制造焦虑。比如,提供透明的抢票日志,让消费者清晰了解每笔费用的实际作用;建立“抢票不成功全额退款”的保障机制。当平台从“流量思维”转向“用户思维”,行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消费者也应提升媒介素养。在购买加价服务前,可通过比价工具选择最优惠方案;保留宣传页面作为维权证据;优先选择12306官方候补购票功能。
而12306作为官方购票主渠道,需进一步强化服务效能,一方面优化候补机制,公示候补成功率,解读优先级规则,让旅客看到希望;另一方面升级反作弊系统,依法打击外挂式购票。同时,多渠道科普“加速包无效”,让真实信息跑在虚假宣传前面,引导旅客理性购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