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能跑能跳”到“卧床不起”:老年人千万别碰的脊柱禁忌看这里→
从“能跑能跳”到“卧床不起”:老年人千万别碰的脊柱禁忌看这里→
我们身体的每个器官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退变、老化,这是衰老的自然现象。胃肠蠕动减慢、肺活量下降、肌肉萎缩、韧带松弛等,都是人老了的表现。
而脊柱变老会出现弯曲、驼背、椎间隙高度下降、骨质增生等一系列变化,当然也有可能产生疼痛。很多疼痛来得突然,消失得也快,这都和脊柱在某一特定时间下的老化改变有关。
人的身体是“活”的,具有不可思议的自动纠错和调整代偿能力,会主动消除导致身体不适的负面因素,疼痛慢慢就会缓解、消失。换句话说,人生就像走钢丝,前进过程中难免会短暂失去平衡,但通过自我调整,身体又能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病态平衡。处在哪种平衡并不重要,只要平衡在,症状就不会出现;平衡被打破,疼痛就会再次出现。
创伤就像从天而降的石头,可以轻易打破人体来之不易的病态平衡。有一段时间,笔者在每天上班路上,隔着车窗,都会看到一位瘦瘦的老年人,满头银发,穿着红色的运动背心和短裤,无论天气如何变化,都会沿着河边跑步锻炼。他的两条腿看上去有些异常,有膝内翻,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罗圈儿腿”。正常人两腿伸直并拢后,膝关节基本能靠上,但如果有膝内翻,做这个动作时两腿中间至少还能放下一个半拳头。关节畸形这么严重还能坚持跑步,说明疼痛并不厉害,至少对跑步没有太大影响,关节达到了病态平衡。
多少次笔者开车经过他身边时,都特别想摇下车窗和他说一句:“大爷,别跑了!”跑步对于如此严重的膝内翻而言,无疑会不断加重关节损伤,打破多年形成的病态平衡,进而引发疼痛。对他而言,运动不但不会带来任何健康获益,还会带来无尽的伤害。果然,不到半年时间,河边再也见不到那位老年人跑步的身影了。
其实对人体影响最大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疾病带来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身体退变、老化并不可怕,就算病理状态下的平衡也足够维持日常生活所需,所以不要轻易去打破现有的身体状态,因为形成新的平衡有时需要很长时间,而很多人未必能坚持到新平衡到来的那一天。
有句老话说得好,“人要服老”,什么年龄做什么事,不要挑战那些身体条件不允许或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感觉干不了的事千万别硬撑,找人帮忙好过受伤遭罪。
日常生活别逞能。很多老年人固执地认为要老骥伏枥、永不服输,这就是典型的不服老。不服老其实是一种防卫心理,要向其他人证明“扶我起来,我还可以”。不能说这一定不对,也许有一天当我们步入老年,会和他们一样对那些不再适合这个年龄段做的事情跃跃欲试。但无论干什么,做之前不妨先花几秒评估一下,自己是否还能老当益壮、身体力行。
很多老年人来笔者这看病,如果多和他们聊一会儿,就会发现基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能说出来近期有这样或那样的造成疼痛出现的外伤史。本来初衷是不愿意给家人添麻烦,结果变成了“全家总动员”。
不久前,急救车送来了一位78岁的老爷子,以前他有严重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神经压迫严重,好在病情进展缓慢,逐渐达到了病态平衡,所以症状不算重,但每次去医院开药,医生都会强调,颈部千万别受伤!这天他发现家中客厅的电灯泡坏了,孩子们还没下班,老伴儿在厨房做饭,于是自己踩着小板凳换灯泡。就这么小个事情,没想到脚下一滑,板凳翻了,整个人仰面腾空而起,后脑勺重重磕在地板上。就这一下,老爷子整个胳膊腿都动不了了,还出现了大小便失禁。送到医院后MRI显示颈部脊髓损伤。老爷子前后经历了两次大手术,四肢活动不仅没有任何改善,连呼吸功能都受到了影响,不得已转到重症监护病房。从当时的情况看,出院遥遥无期,代价可谓异常惨重。
年轻人信手拈来的事情,对老年人而言可能就是外伤。有位老爷子79岁,快过年了,儿子从批发市场买了四箱进口橘子给他送到楼下。因为有事急着要走,老爷子就亲自下楼取。老旧楼房没有电梯,他上下走了两趟,才气喘吁吁地把四箱橘子搬上五楼。当时没觉得有什么,下午一觉起来,后背出现了严重疼痛,在床上躺了几天都没好转,还有些加重,一翻身就疼,疼痛还时不时往腹部窜,别说走路了,连起床都费劲。没办法,老爷子只好去医院看病,MRI发现是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老爷子赶紧入院做了微创手术,医生向骨折的椎体里打了骨水泥,虽然手术完老爷子就能下地活动了,可一家人这个年过得肯定就没那么舒心了。
脊柱的病态平衡一旦被打破,就像不小心踢倒了一张多米诺骨牌,会触发一系列连锁效应,引发疼痛、导致症状反复,不但生活质量大幅下降,有的人还被迫需要接受手术治疗。只治不防,越治越忙。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疾病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