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冷不丁地会发现自己的皮肤上长了一些小凸起。
大家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冷不丁地会发现自己的皮肤上长了一些小凸起。
其中,有一种小肉粒特别常见,喜欢长在脖子、腋窝等部位,它有一个形象的名字——皮赘。医学上,皮赘还叫做软纤维瘤。
那么,你身上的小肉粒是不是皮赘?如果是,为什么会长这个东西?严重吗?该怎么办?
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就来聊一聊,皮赘的方方面面。
皮赘,本质上,是皮肤组织的局部增生。而这增生的成分,主要是松散的纤维组织。这一点,从它的学名“软纤维瘤”就能看出来。
不过,不要看到名字有“瘤”就担心,皮赘这种瘤,是良性的,不会恶变。更重要的是,它只是增生而已,没有真的肿瘤细胞。
这个小问题其实很常见,不考虑年龄的话,大概有 50%~60% 的人都有此问题。
实际情况是,年龄大的人更容易出现,举例来说,曾经有数据显示,50~59 岁的人群当中,有 2/3 的人都有皮赘,而二三十岁之前的人,则比较少有这个困扰。
那么,皮赘的外观都有哪些特点呢?我们来聊聊:
❖ 基本形态:肤色或深色的肉疙瘩,有的和皮肤有“把”相连
❖ 大小:一般几毫米,个别更大,普遍<2.5 厘米
❖ 质地:偏软,像脂肪一样
❖ 部位:脖子、腋窝、躯干、腹股沟为主
❖ 个数:一般是多个
相信有人会好奇,为什么会长皮赘呢?既然上面提到,皮赘不是传染来的,那是怎么来的?
1、有的是年龄到位了。
正如上面提到的,年龄增长和皮赘关系很大。
主流的看法也认为,皮赘往往是皮肤的正常衰老,一方面,有纤维组织增多,另一方面,还有皮肤弹性下降甚至丧失,这从皮赘软趴趴的外观就能看出来。
2、有的是体重“到位”了。
胖,是皮赘的一个危险因素。胖的人,长皮赘的概率就更大一些。具体机制就复杂了,医学界也没有非常确切的结论。
3、有的是遗传起作用了。
这指的是皮赘和遗传有一些关系,如果家族中长辈爱长皮赘,后辈也相对更容易“继承”下来。
4、有的是内分泌出问题了。
对个别人来说,皮赘和内分泌系统会有一些关系。这体现在皮赘和血脂异常、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其他激素失衡有一定的关联。
在正常情况下,皮肤的表皮细胞会通过特定的干细胞维持更新和修复。
当这些干细胞受到某些刺激(例如内分泌、代谢系统的作用)时,可能会被激活,导致细胞过度增生并形成皮赘。
甚至,有学者提出,有时候,脖子和腋窝有很多皮赘的话,可以用来提示是否有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
不过这种关系不是百分百对应的,毕竟引起皮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有一种皮肤问题,很容易和皮赘搞混淆,那就是病毒疣。病毒疣是另一类常见的皮肤病,可以根据表现细分为寻常疣、丝状疣、扁平疣等等。这几种病毒疣外观上和皮赘都有一些相同点,但本质上是不同的皮肤问题。看图后,相信大家对这几种问题也都有初步的感受,虽然有一些相似,但也能看出一些不同点。下面再来个“课堂小测”,请大家判断下图的病变是什么问题。解题思路:这是一个肤色的肉疙瘩,圆形,表面有正常的皮肤纹理,但不粗糙,也没有质地坚硬的感觉。上面聊了皮赘以及与皮赘相似问题的特点,但诊断疾病还是比较专业的事,因为有的皮赘不典型,还有的疾病和皮赘可能也类似,比如丘疹性脂溢性角化症,但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展开了。如果自己拿不准是什么问题,还是别自行诊断,让专业的皮肤科医生协助,避免错误判断、延误就医。对皮赘来说,广为流传的一个办法,是用头发丝绑住根部,然后掐掉皮赘。看起来很有吸引力,相信有人蠢蠢欲动了,毕竟有手有头发就行,还不花钱。但从医生的角度来说,并不提倡,因为这样做不安全,不靠谱。规范的治疗,才能有最大的获益,安全性也更为可控。医学上,我们可以采取很多办法,比如:具体选择哪一种,要综合评估,比如皮赘的大小、多少,医生的治疗习惯和经验,同时结合个人的治疗意愿。甚至,也可以选择不治疗,毕竟皮赘本身是良性的,基本不痛不痒,也不会传染。不管是否进行医学干预,在日常生活中,倒是可以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比如说,尽量避免过度摩擦、刺激皮赘,以免引起炎症或感染。
如果发现皮赘短期变化很大,或有出血、疼痛,则建议及时就医检查和评估,看是不是出现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诊断错误,或者皮赘出现了局部的血管病变)。
以上,就是关于皮赘的知识分享。总体来说,这是个小的问题,看清楚了它的真面目,就不用盲目担心和恐慌了。[1]Pandey A, Sonthalia S. Skin Tags. 2023.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2]Tamega Ade A, Aranha AM, Guiotoku MM,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skin tags and insulin resistance. An Bras Dermatol. 2010; 85(1): 25-31.
[3]Platsidaki E, Vasalou V, Gerodimou M, et al. The association of various metabolic parameters with multiple skin tags. J Clin Aesthet Dermatol. 2018; 11(10): 40-43.
[4]John, Ann; John, Elizabeth; Lambert, William. Skin tags: benign entities leading to a deadly condition.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16; 44(12): 578.
[5]Dermatology, 6th ed An Illustrated Colour Text ( David Gawkrodger, Michael Ardern-Jones.
[6]kin Tags Contributed by Dr. Shyam Verma, MBBS, DVD, FRCP, FAAD, Vadodara, In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