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老年人腰背痛是因为年纪大了吗?真相是→|真相解码

李阿姨虽然快80岁了,但身体一向不错,只是最近一年来出现了腰背痛,翻身、起坐时疼痛明显,有时候走路时间长了这种疼痛也会加重。

图片

李阿姨虽然快80岁了,但身体一向不错,只是最近一年来出现了腰背痛,翻身、起坐时疼痛明显,有时候走路时间长了这种疼痛也会加重。刚开始李阿姨没在意,总想着人老了,身体总会一些不舒服,如果去医院看病,医生八成会让吃药,是药三分毒,于是就没去管它。直到有一天,李阿姨腰痛得越来越剧烈,让她吃不香睡不好,去医院一查,被诊断为腰椎压缩性骨折。医生告诉李阿姨,刚开始出现疼痛时就是身体敲响了警钟,提示身体有骨质疏松,但由于她没有及时就医治疗,才进一步发展成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李阿姨百思不得其解,自己一直坚持补钙,也没有摔跤或被撞倒,怎么会骨折呢?还有疼痛原来还有这样的作用,能替身体“报警”?


图片

什么是老年慢性疼痛

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被称为慢性疼痛,这种疼痛可以持续发作,也可以间歇性发作,在老年人中非常常见。但这种老年慢性疼痛经常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老年患者经常会认为自己年纪大了,身体疼痛在所难免。

图片


图片

老年慢性疼痛为什么要及时就医

引起老年慢性疼痛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以慢性肌肉骨骼疼痛最为多见。比如,老年性骨质疏松就会引起肌肉骨骼疼痛,具体表现为腰背痛或全身骨痛。由于骨量和骨质量均下降,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后突,很多老年人在年纪增长后会发现自己的身高变矮了。那些发现自己比年轻时矮了3厘米以上的老年人,要特别警惕骨质疏松

除骨质疏松以外,老年慢性肌肉骨骼疼痛还有很多其他原因,如骨关节疾病(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韧带疾病(各种原因导致的关节扭伤)、脊柱疾病(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及肌肉疼痛综合征(肌筋膜炎。另外,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也表现为肌肉骨骼疼痛。

从老年慢性疼痛的好发部位来说,最常见的部位是腰背部,其次是膝关节、颈部和髋关节。一般而言,老年女性慢性疼痛的发生率较老年男性高。

为什么强调要及时就医呢?及时就医的目的除了根据病情需要给予合理的镇痛治疗以改善生活质量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查找病因,针对病因及时干预,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图片


图片

老年慢性疼痛如何治疗

对于老年慢性疼痛的治疗,一方面要控制疼痛,即我们常说的“治标”;另一方面要对引起疼痛的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即我们常说的“治本”。但在这里,“治标”和“治本”不分高低,同样重要。

先说控制疼痛,在开始治疗之前,医生需要以患者为中心进行全面评估,因为疼痛涉及患者的方方面面,如生理、社会、心理等,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参与疼痛的自我管理,若患者能共同参与治疗方案的决策和制订,将会收获更好的治疗效果。治疗方式包括药物、康复理疗、心理干预治疗等。在使用镇痛药时,应小剂量起步,逐渐加量,过程中反复评估。老年人共病多,同时服用多种慢性病治疗药物的情况非常普遍。因此,选择药物还需要充分考虑不同镇痛药的适应证、老年人本身脏器功能储备问题,以及可能的药物间相互作用。具体用药,应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

再说病因治疗,如案例中的李阿姨,需要针对椎体压缩性骨折和骨质疏松进行治疗。治标与治本同时进行,等到针对病因的治疗逐渐起效后,疼痛也会得到控制,镇痛治疗可以相应慢慢撤掉。

图片




知识扩展

服用镇痛药会上瘾吗

这是很多老年患者使用镇痛药前最担心的问题。有些镇痛药的确有一定的成瘾性,但临床上使用的很多镇痛药,尤其是在药房可以自行购买的非处方类镇痛药,都是没有成瘾性的,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有些镇痛药虽然具有一定的成瘾性,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药物依赖,但那些药物只在医院有售,且受到严格的处方监管。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般不会成瘾。


外用镇痛药效果如何

对于老年慢性疼痛尤其是肌肉骨骼疼痛的治疗,外用镇痛药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直接作用于疼痛部位,与口服镇痛药相比,它在疼痛部位的浓度更高,而且起效更快,全身不良反应更少。

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外用镇痛药如镇痛贴剂时,不要贴在受损的皮肤或黏膜表面,也不要贴过长时间。一片镇痛贴剂药效一般只能维持8~12小时,贴更久时间并不会有更好的镇痛效果;相反,还会影响皮肤透气,增加局部皮肤炎症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皮肤中胶原蛋白流失、皮脂腺功能减退,导致皮肤质量下降,更容易出现干燥、脱屑、皲裂等情况,长时间在一个部位使用镇痛贴剂风险较大,若必须使用,应在疼痛部位经常变换位置。




误区解读

误区1:国外的镇痛药效果更好。

不少人认为国外的镇痛药效果更好,这种说法并没有依据。不同镇痛药的镇痛机制、镇痛强度研究得非常清楚,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相应的药物。在缺少医生指导的情况下,直接应用“海淘”的一些镇痛药,很难有安全保障,如某“网红”宣传的日本镇痛药,主要成分为布洛芬、烯丙基异丙基乙酰脲,后者又称丙戊酰脲,因为可能增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风险在很多国家已经被禁用。“海淘”时,我们很难确切获得这些信息。


误区2:镇痛就是要治到完全不痛。

有疼痛不治疗是不合理的,但镇痛就是为了完全不痛这种理解也不合理。老年慢性疼痛的治疗疗程相对较长,药物使用更要权衡利弊。对老年人来说,用镇痛效果稍弱但更安全的镇痛药,将疼痛控制到不太影响生活质量的程度就可以了,与选择镇痛效果更强但不良反应更大甚至具有一定成瘾性的镇痛药相比,是更合理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