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但姜也不能多吃,原因是?
民间的很多谚语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像“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家备小姜,小病不慌”等,意思是说吃姜对人体是有好处的。
小王
程教授,民间的很多谚语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像“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家备小姜,小病不慌”等,意思是说吃姜对人体是有好处的。
程教授
是的,民间的谚语都是通过长久的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说到姜,确实是好东西,它里面含有姜醇、姜烯等挥发油,还含有淀粉和纤维素等,在夏季对人体有排汗降温、兴奋提神的作用,而且可以缓解疲劳、失眠、腹痛等。
小王
还有在寒冷的冬天,喝一杯姜丝可乐,真的很舒服。但是程教授,我还听过另一种相反的说法,说常吃姜会增加患肝癌的风险,尤其是烂姜,这个说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程教授
虽然姜的好处很多,不过姜也是不能多吃的。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姜中含有一种不利于健康的成分。
小王
听您这意思,这说法可能是真的?那这个成分是什么,您快说说!
程教授
这种成分叫黄樟素。黄樟素是一种无色或浅黄色的液体,有一种樟木的味道。黄樟素能除肥皂的油脂臭,常作为廉价的香料用于皂用香精中。但其最主要的用途是作为洋茉莉和香兰素的原料,是很多食用天然香精如黄樟精油、八角精油和樟脑油的主要成分,约占黄樟精油的80%。
小王
原来这些东西的主要成分都是黄樟素,那您还没说,黄樟素到底会不会致癌?
程教授
针对这个问题,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曾经做过实验,工作人员在小鼠的饲料中添加了0.04%~1%的黄樟素,发现其在150天到2年的时间内,可诱导小鼠发生肝癌。
小王
程教授,听着太可怕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程教授
黄樟素经过代谢转化为活性致癌物的过程,目前已经比较清楚:黄樟素在小鼠体内首先被代谢为苯乙醇,接着被激活转化为乙酸盐或硫酸盐,成为最终的致癌物。黄樟素如果和氧化剂结合,将会生成具有更强致癌活性的环氧黄樟素。目前,美国是不允许将黄樟素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且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制定的《食用香料使用准则》中规定,黄樟素在食品和饮料中的最大限量为1mg/kg。
小王
程教授,那我们还能吃姜吗?
程教授
这个不需要过分担心,黄樟素是一定量级可能致癌物。我们食用正常的没有坏的生姜且不要过量,是不会引发疾病的,也并不会必然导致癌症发生。
小王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专门吃姜,在炒菜的时候放姜是为了调味,偶尔会吃进去一些姜末,大的姜块肯定是挑出来扔了的,而且吃进嘴里也会吐出来,这样的习惯其实已经让我们很少摄入姜了。程教授,那平常吃姜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注意些什么?
程教授
我有三点建议:
第一,少吃生姜。因为生姜等香辛料中除了含有可能诱发肝癌的黄樟素外,食用过多还容易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和胃胀气,甚至影响肝、肾功能,对人体健康是有风险的。
第二,不吃烂姜。就像“土豆长芽不能吃”一样,烂姜也不能吃,因为烂姜中的黄樟素含量会更高,对人体健康的风险更大。
第三,搭配果蔬。其实,我们倡导的清淡饮食,保持食物的原味,不但是指烹调时要少放盐和油,而且还要少用生姜等香辛料。多吃水果、蔬菜,可以有效抑制黄樟素与氧化剂的结合,降低其风险,因此,吃了生姜等香辛料后,最好多吃些水果、蔬菜,以减轻黄樟素的危害。
小王
那程教授,我们平常去购买生姜的时候,很多人不太会辨别好的生姜,只能从颜色上区分,您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程教授
第一,说一说嫩姜。嫩姜一般是指新鲜带有嫩芽的姜,姜块柔嫩、口感脆爽,一般可以用来炒菜。第二,说一说老姜。老姜的表皮是土黄色的,要比嫩姜粗糙得多,而且有明显的纹路,熬汤、炖肉时用老姜再适合不过了。第三,说一说硫黄姜。
小王
程教授,这老姜、嫩姜我知道,您说的硫黄姜是什么?
程教授
如果你看到特别干净的,像打了蜡一样光滑水嫩的姜,就要注意了,这样的姜有可能是硫黄熏过的姜。
小王
那我们应该如何鉴别硫黄熏过的姜呢?
程教授
用手蹭下姜皮,硫黄姜的皮很容易剥离,而且姜肉的颜色和姜皮的颜色差别很大。还可用鼻子闻一下,若有淡淡的硫黄味,这样的姜你最好别买。还有,如果你发现姜心变黑、变糠或姜上生嫩芽,说明姜已经坏掉了。另外,姜受热变质会生出白毛,姜受冻则会产生毒素,轻轻一捏就会流出汁液,这样的姜建议扔掉,因为这些姜中黄樟素的含量是正常姜的数倍,而且经人工加工后,这些姜中还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有害物质。
小王
好的,非常感谢您今天的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