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亲孩子脸颊了!小心这种病!
最近,有一则新闻报道:一名 8 岁男孩持续高热,脖子上还出现鸽子蛋大小肿块,就医被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综合症,俗称“亲吻病”,是奶奶频繁亲吻孙子导致的。
什么是“亲吻病”
“亲吻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亲吻病”如何治疗?
1. 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更昔洛韦或伐昔洛韦等可降低病毒复制水平和咽部排泌病毒时间,但并不能减轻病情严重程度、缩短病程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2. 抗生素治疗如合并细菌感染,可应用抗生素,但不建议使用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以免引起超敏反应。
3. 糖皮质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可明显减轻症状,如泼尼松,剂量为 1 mg/(kg·d),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 60 mg。
4. 休息急性期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5. 防治脾破裂避免任何可能挤压或撞击脾脏的动作。建议尽量少用阿司匹林退热,以免诱发脾破裂、血小板减少。
如何预防“亲吻病”?
1.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禁止随地吐痰,不可亲吻或口对口喂养宝宝。宝宝的餐具也要与成人分开,单独使用。
2. 患者口腔的分泌物应使用专门容器收集,并进行消毒无害化处理。
3. 预防接种 EB 病毒疫苗。
4. 多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的水果、蔬菜、鸡蛋、牛奶等,同时,注意补充含锌、镁的食物,补充维生素 B6 和叶酸。避免辛辣饮食,不可长期抽烟、饮酒。
温馨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