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查不出病因的疼痛、心慌、头晕?小心!可能是你的情绪在“报警”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身体不舒服,头痛、心慌、失眠轮番上阵,可去医院查了一圈,医生却说“没事”?生活中总有很多事让我们“焦虑上头”。如果长期处于这种情绪中,这可能是焦虑正在用身体“说话”——你可能遇上了“焦虑症躯体化”。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身体不舒服,头痛、心慌、失眠轮番上阵,可去医院查了一圈,医生却说“没事”?生活中总有很多事让我们“焦虑上头”。如果长期处于这种情绪中,这可能是焦虑正在用身体“说话”——你可能遇上了“焦虑症躯体化”。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医师白克镇打了个比方:“焦虑就像身体的‘警报器’,适当焦虑能帮我们警惕危险,但警报一直响个不停,身体就会‘短路’,出现各种症状。”
焦虑的“身体语言”,
你读懂了吗?
焦虑症躯体化症状涉及身体多个系统、多个器官并且表现多样。白克镇教授举例,焦虑症发作时,有的患者有心慌心悸的感觉,呼吸困难甚至有濒死感,跑到急诊科却查不到任何疾病,这就是焦虑症的“惊恐发作”,此外它还有很多躯体化障碍的表现。
睡眠障碍:很多焦虑症患者都有入睡困难、多梦、早醒,有时甚至会出现彻夜难眠的情况,糟糕的睡眠又会进一步加重焦虑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疼痛不适:常见有头痛、关节疼、背痛等,这些疼痛部位不固定,还有的人出现全身疼痛、手脚麻木,总感觉劳累,很可能是神经系统受到焦虑影响的结果。
心慌心悸:有的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慌、心悸以及胸痛、心口疼痛症状,甚至会呼吸急促、气短的情况,这些症状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心脏疾病,进而反复去心内科就诊。
胃肠症状:焦虑症会导致胃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有的人会出现腹泻,而有的人则会便秘。肠胃功能紊乱是焦虑躯体化在消化系统的典型表现,比如工作高压、紧张或是考试时,有的人肠胃就会出现各种不适。
怎样判断是“真生病”
还是“焦虑”捣乱?
出现“躯体化障碍”的焦虑症,属于精神心理疾病范畴,不少患者都多次往返于神经内科、呼吸科、消化科等,病症仍未得到改善。白克镇教授指出,一方面要加强非心身医学科的医生,对于焦虑症等心身疾病的认知;另一方面判断到底是身体不适,还是心理原因导致的躯体化症状,关键要排除身体是否有器质性病变。
比如,通过血液检查、尿液检查、胃肠镜检查、CT等影像学检查,各项指标都正常,已经排除了身体器质性病变,那可能就是心理因素导致的躯体化表现。另外,自己也可以观察一下,是否在每次特定事件或是压力后出现了身体不舒服。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各类检查后,心理医生还会通过“焦虑量表”测试结果以及临床症状、病史询问等最后进行诊断。
焦虑症能治吗?
当然!早干预效果好
焦虑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白克镇教授认为与遗传有一定关联,周边环境或压力是发病的诱因;而发病后的缓解程度及预后,通常与患者的性格特征、认知方式关系更大。在治疗上,则是越早干预效果越好,通过专业的精神心理评估,明确躯体化症状背后的心理原因并尽快治疗,完全是可以治愈的。
治疗焦虑症需综合药物、经颅磁刺激等物理疗法和心理干预。其中,药物包括苯二氮卓类、SSRI类,比如阿普唑仑、文拉法辛、西酞普兰等。目前临床常用的枸橼酸坦度螺酮胶囊,属于新一代抗焦虑药,也是指南一线治疗药物,通过选择性激活大脑5-羟色胺1A受体,调节神经递质平衡,减少过度兴奋的神经活动,其抗焦虑作用温和,适用于广泛性焦虑障碍的长期治疗,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等躯体疾病伴发的焦虑状态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很少引起嗜睡或依赖,几乎不会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对于药物是否依赖,白克镇教授指出抗焦虑治疗周期至少3个月,尤其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早期迅速控制焦虑症状后可减量或停药,枸橼酸坦度螺酮胶囊可继续使用,不会形成依赖,也无成瘾性,还能继续改善焦虑症状。苯二氮卓类药物停药应在医生指导下缓慢、逐步进行,同时还需要做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帮助患者调整认知、改变心态,稳定情绪。
另外,体育锻炼对于缓解焦虑症也很重要,适当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来改善情绪,还要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敢于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扰,良好的社交关系有助于减轻焦虑情绪,必要时也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医生帮助,获得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