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30岁前得糖尿病,寿命将缩短14年?这些习惯比吃糖更危险

血糖失控的8个信号血糖失控并非毫无征兆,身体会发出一些“求救信号”,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及时发现。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得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了?我们印象中的老年病正在年轻化,现在不仅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甚至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都开始每天吃药、打胰岛素。你以为糖尿病没有明显症状就万事大吉了?


最新研究让人心惊:40岁以前得糖尿病,可能让寿命直接减少14年!你以为少吃糖就能躲过糖尿病?其实,熬夜、久坐、压力大……这些隐形杀手正在偷偷摧毁你的血糖!

图片

图片

健康时报图



30岁前确诊糖尿病,寿命减少14年


2025年6月,世界权威期刊《柳叶刀》发表的关于早发2型糖尿病的系列研究指出,40岁前确诊糖尿病的人,更容易早早得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甚至可能让寿命缩短14年


图片


究截图


早发性2型糖尿病指的是40岁前确诊糖尿病。研究指出,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得其他多种合并症的风险,高于晚发2型糖尿病患者,而且这些合并症还可能互相影响,加速病情发展。


研究强调,确诊2型糖尿病的时间越早,死亡率越高。与没得糖尿病的同龄人相比,每提前10年确诊的人,寿命减少3~4年:


30岁确诊的人,寿命减少14年;

40岁确诊的人,寿命减少10年;

50岁确诊的人,寿命减少6年。


在发达地区,年轻时得糖尿病的危害,和40岁前得癌症差不多,都会让人少活11年左右。


因此,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调整生活方式,高危人群要尽早检测餐后血糖,早预防、早发现和早治疗是关键。



血糖失控的8个信号


血糖失控并非毫无征兆,身体会发出一些“求救信号”,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及时发现。武汉市第六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陈伟2025年在科室微信公号刊文介绍了餐后血糖失控的8个警示信号。


1. 异常口渴


血糖过高时,肾脏通过大量排尿排出多余糖分,导致脱水。如果饭后频繁喝水仍觉口干,30分钟内排尿超过2次,警惕血糖升高。


图片

健康时报图


2. 餐后困倦


血糖快速升高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引发反应性低血糖;同时高血糖导致血液黏稠,脑供血不足。常表现为饭后昏昏欲睡,甚至影响工作。


3. 异常饥饿


明明吃饱却很快饥饿,甚至心慌手抖,可能是血糖在“捣乱”。原因是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葡萄糖无法进入细胞供能,身体误判“能量不足”。


4. 视力模糊


饭后看东西像蒙了一层雾,1~2小时恢复,也要警惕。高血糖导致晶状体渗透压改变,引发暂时性屈光不正。


5. 心悸手抖


血糖剧烈波动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或提示早期反应性低血糖。常表现为饭后心悸、手部细微震颤。


6. 皮肤瘙痒


饭后四肢或躯干皮肤瘙痒,无皮疹。可能是高血糖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同时脱水导致角质层干燥。


7. 头痛头晕


饭后太阳穴胀痛或站立时头晕,要提供警惕。可能是因为血糖波动影响脑血管舒缩功能,或与脱水导致的血压变化相关。


8. 伤口不愈


小伤口愈合时间超过2周,可能是长期高血糖损伤血管和神经,局部组织修复能力下降。



6个习惯在悄悄升高血糖


北京市顺义区医院内分泌专业主治医师付文君2025年在北京114预约挂号刊文指出,如果有以下习惯,可要当心了,它们正在偷偷升高你的血糖!


1. 久坐不动,懒癌上身


长时间坐着工作、看电视、玩手机,简直是现代人的“通病”!殊不知,久坐会让你的身体代谢变慢,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最终导致血糖升高。


2. 精制主食,大量食用


米饭、面条虽美味,但长期大量食用精制碳水化合物,会让你的胰岛素“加班加点”,时间久了,胰岛素就会“罢工”,导致血糖升高。


3. 习惯熬夜,昼夜颠倒


熬夜不仅伤肝,更伤“糖”!不规律的作息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导致激素分泌紊乱,升高血糖。

图片

图片

健康时报图


4. 压力山大,情绪失控


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身体会释放大量“应激激素”,抑制胰岛素分泌,让血糖“一飞冲天”。


5. 饮料当水,甜蜜成瘾


碳酸饮料、果汁等含糖饮料,简直就是“血糖炸弹”!长期大量饮用,会让你的胰腺不堪重负,最终导致血糖升高。


6. “三高”食物,晚餐过晚


口味重的食物往往高油、高盐、高糖,长期食用会导致代谢紊乱和肥胖,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而晚餐过晚,则会打乱生物钟,影响胰岛素分泌。



控制血糖,做好10点!


控制血糖并不一定需要依赖药物。如果能在糖尿病前期发现,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很大程度上可以恢复正常状态。以下10个生活习惯可以帮助你有效控糖。

图片

图片

健康时报图


1. 多选择些粗粮:用糙米、燕麦等杂粮替代一半白米饭,是控糖良方。


2. 调整吃饭顺序:汤类→蔬菜→肉蛋→主食,有助于平稳餐后血糖。


3. 不要切得太碎:蔬菜能不切就不切,豆类能整粒吃就不要磨碎,使血糖生成指数降低。


4. 坚持规律运动:每天坚持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5. 保持健康体重:BMI控制在18.5~23.9之间,避免肥胖。


6. 一定戒烟限酒:立即戒烟,避免二手烟、三手烟;酒要限制摄入。


7. 保证充足睡眠:保证每天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避免熬夜。


8. 每天要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充足,有助于调节血糖


9. 及时减轻压力: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会导致血糖升高,学会放松心情。


10. 定期监测血糖:了解血糖变化,及时调整生活方式。


146255
30岁前得糖尿病,寿命将缩短14年?这些习惯比吃糖更危险
1132
蝌蚪找真相
新闻
健康时报
2025-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