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为什么夏天那么容易拉肚子啊啊啊!!

到夏天,很多人的布里斯托大便分型就稳居 5~7 级,软硬适中的「香蕉便」更是难得一见。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


夏天,怎么那么容易蹿稀啊!!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一到夏天,很多人的布里斯托大便分型就稳居 5~7 级,软硬适中的「香蕉便」更是难得一见。



图片



不仅菊花过不了几天太平日子,还充分体会到被肠道支配的社交恐惧:


上班时恨不得把工位搬进厕所,在卫生间的累计时长让老板合理怀疑你摸鱼。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出门游玩,别人的第一反应是「风景真好」;而你,每到一处便开始搜寻确认附近厕所的坐标。


最尴尬的是穿短裤短裙,腿后侧被压出一片红印,仿佛是官方认证「蹲坑过久」成就达成的印章,所有人一看就心神领会:


哦,Ta 又去屙屎了。

🙊


问题是,明明吃得挺干净的,食物也没异味,怎么就开始拉肚子呢?


你可能怀疑过很多原因,却很少想到会是——


食物中毒!

🦠


「中毒」这词儿听着可怕。


很多人听到食物中毒,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吃到有毒的东西了」,然后开始联想「吃完就上吐下泻、送医院挂水甚至抢救」的严重剧情。🚑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但其实,大多数食物中毒并不是「中毒」两个字的字面意思,而是被微生物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的。


最常见的食物中毒表现,就是你可能正在经历的:


  •  肚子咕噜响,隐隐不适

  •  一天跑三四趟厕所,大便不成形,甚至是水样

  •  没发烧没呕吐,拉完就像没事人

  •  一波大概持续 1~3 天


这大多属于轻型食源性腹泻,只有少数食物中毒会严重到需要进医院的程度,甚至引起脱水、休克,危及生命。


很多人可能不信,好端端的,也没吃啥脏东西,咋就食物中毒了呢?


那不妨看看,下面这些场景瞅着眼熟不?👇



图片





让你拉肚子的「元凶」,可能就藏在这些毫不起眼的日常中。




夏天,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期



就在这个月,中国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示,提醒大家注意 7 月份的重点健康风险。其中明确指出:


5~10 月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期



图片

图片来源:CDC



因为,对细菌来说,


夏天 = 天堂


● 温度 35 ℃ 左右 👉 正好落在它们「狂飙式繁殖」的黄金区间,大多数食源性细菌在 32.2~43.3 ℃ 时生长最快。


● 湿度大 👉 更利于它们在食物表面「定居落户」



不同温度下细菌的增殖速度👇

图片



气温低,会为很多不卫生行为和食物提供容错率,但一到夏天就兜不住了,全都就暴露无疑!


来看一组直观数据:


在实验室条件下(约 37 ℃、营养充足),大肠杆菌每 20 分钟就能翻倍繁殖。这意味着:


● 1 小时后,细菌数量可能变为最初的 8 倍;

● 2 小时后,已是 64 倍;

● 4 小时后,甚至达到 4096 倍!


想不到吧,复利的奇迹,没有出现在你的银行账户里,却出现在了你的食物里。



图片



再举个例子,食物中毒的「头号元凶」——沙门氏菌,在温度上也有「偏好」:它最喜欢 35~37 ℃,在这个区间内繁殖速度最快。



24 °C、28 °C 、32 °C下

沙门氏菌(深棕色点点)的菌落数量变化👇

图片



要知道,沙门氏菌每年在全球造成:9300 万例胃肠炎,15.5 万人死亡,总感染人数或高达 2 亿~10 亿!


拉肚子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你可能只是拉几次肚子,过几天就好,但对肠道和菌群来说,可是一直在打「硬仗」,抵御外来入侵。


经常吃进去有害细菌、毒素,腹泻太频繁,可能会对肠道造成长期影响,比如损伤肠道屏障功能、肠道菌群失衡,甚至让胃肠道越来越敏感,还可能会引起全身电解质和代谢慢性紊乱。



图片

你的肠道 be like

图片来源:网络



更可怕的是,这些容易让人「中毒」的细菌,还都不臭、不酸、不发苦,甚至根本尝不出来!


而且很多时候,就算加热后细菌死掉了,但它产生的毒素耐高温、难破坏,人吃下去后同样会引起食物中毒。


夏天频繁蹿稀,很可能说明平时饮食中埋了很多「雷」,及时排雷才能保胃肠平安。




你以为干净

其实细菌已爆表



水果店的果切拼盘、外卖的沙拉轻食、路边的凉皮凉拌菜、咖啡奶茶店的冰块、饭店的生腌刺身……都是细菌超标的重灾区。


这些食物,往往冷藏温度不足以抑制细菌生长甚至常温摆放,或者制作工具不够干净。


再加上吃之前少了「加热」🔥这一环,让蹿稀风险大大上升!



图片

图注:研究人员检测了西瓜、哈密瓜、芒果、木瓜等切水果在不同温度下的细菌增长,只有低于 5℃ 的冷藏条件下,细菌才会「横摆」。但很多商家的冰柜温度,达不到这么低,甚至直接常温摆放。 



看到这里估计有朋友会想,既然外面的食物容易踩雷,那家里的总没事了吧?


然而据统计,食物中毒发生率最高的场所,就是——


家 庭


比方说,很多人家都有这么个大罩子,以为隔绝了灰尘、阻挡了飞虫,就万事大吉,实际上细菌正在疯狂繁殖,没多久就四世同堂。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饭菜在进冰箱之前的时间,越短越好。多在室温下放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


FDA 明确提醒:食物常温下放置时间不要超过 2 小时,气温高于 32℃ 时应缩短至 1 小时,但凡超过 1 小时,就不建议再吃了。


没错,就那么严格……


除了剩菜不放冰箱,以下「高危操作」也是很多家庭病菌超标的重灾区,看看谁中招了?👇


蚝油酱料放在灶台边

木耳腐竹一泡泡一天

剩饭放电饭煲等下顿

砧板和刀具生熟不分

肉类拿出来常温解冻

发霉水果切掉继续吃

……


不同细菌引起的腹泻,症状也有差异。如果你想知道到底是吃啥东西吃坏了,下图可能会给你一点头绪:



图片



说了那么多,就是想告诉你:


看起来没坏 ≠ 没问题

吃了没事 ≠ 下次也安全


很多人就是在「看着干净」中一次次反复中招。今天拉一次,明天再拉一次,直到某天真的被「拉进医院」。


吃得安心,不靠感觉,靠科学:



● 剩菜剩饭及时放冰箱,打包回来的饭菜同理;

● 加热饭菜要热透,多翻动;

● 冷饮、冷食选正规、资质信得过的商家(如果拉得频繁,就先停一停吧);

● 果切尽量不买,完整水果更放心;

● 解冻、泡发食物,建议提前放冷藏。



你不需要对每一口吃进去的东西都战战兢兢,但在夏天,还是尽量吃得讲究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