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速看!孩子夏季玩水,警惕“食脑虫”
近日,两则“儿童玩水后感染食脑虫”的新闻引发关注:一名男童在幼儿园打水仗后持续发烧,最终确诊感染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另一名5岁女童因游泳、泡温泉感染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陷入昏迷。
近日,两则“儿童玩水后感染食脑虫”的新闻引发关注:一名男童在幼儿园打水仗后持续发烧,最终确诊感染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另一名5岁女童因游泳、泡温泉感染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陷入昏迷。
图源:网络平台截图
所谓“食脑虫”,并非真正啃食人脑的虫子,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阿米巴原虫。它们无需宿主即可在自然环境中独立生存,主要栖息于湖泊、温泉、池塘、未充分消毒的泳池等温暖淡水、潮湿土壤或淤泥中。
图源:网络
部分致病性阿米巴原虫在感染人体后,会通过鼻腔或皮肤伤口等途径进入体内,随后沿嗅神经或血行传播至中枢神经系统,在脑组织中疯狂繁殖并吞噬、破坏脑组织,导致出血、发炎、坏死等严重病变,引发急性或慢性脑膜脑炎,具有极高的致死率。
目前已知可引发严重脑部感染的主要有三种: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感染后通过鼻腔侵入,沿嗅神经直抵大脑,让感染者出现头痛、发烧、恶心呕吐及颈部僵硬等症状,引发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致死率极高。
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因1986年首次从患病的狒狒脑部分离出来而得名,常存在于淤泥、池塘或泳池中,可通过皮肤小伤口、呼吸道或直接侵入鼻腔,引发肉芽肿性阿米巴脑炎。
棘阿米巴原虫:分布最广,可从皮肤伤口、穿透性角膜外伤、损伤的眼结膜或经呼吸道、生殖道等进入人体,多数寄生于脑、眼、皮肤等部位。
“食脑虫”感染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高致死率,更在于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脑膜炎等高度相似。
图源:网络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感染:感染初期会出现低热、头痛、恶心、呕吐,3~5天后出现高热、癫痫、意识模糊、肢体抽搐等症状。
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感染:潜伏期长,部分患者先出现皮肤红斑或溃疡,可能被误认为是普通皮炎,随后逐渐出现头痛、低热、视力障碍,病情进展至脑部时,会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癫痫、昏迷等情况。
棘阿米巴原虫感染:眼部感染表现为眼痛、畏光、视力下降,容易被误诊为结膜炎;脑部感染症状与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类似,但病程更缓慢。
“食脑虫”感染虽然可怕,但不用恐慌,其感染率极低,而且可以预防。
选对水域:拒绝“野泳”,优先选择正规泳池
自然水域是“食脑虫”的温床,尤其是温暖、流动性差的水体。建议选择正规泳池或海水浴场。泳池的氯化消毒能杀死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而高盐度环境则不适宜原虫生存。
玩水后清洁鼻腔
玩水后,及时用瓶装水或煮沸冷却的温水冲洗鼻腔;鼻炎患者日常洗鼻时,需使用生理盐水或煮沸水,避免使用未处理的自来水。
皮肤破损时远离污水
若皮肤有擦伤、蚊虫叮咬等小伤口,建议用防水创可贴覆盖,避免接触污水、湿土或淤泥。接触后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
及时就医:出现症状立即就诊
若玩水后1-2周内出现持续高热(>39℃)、剧烈头痛、呕吐、颈项僵硬、意识模糊等症状,务必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接触过自然水域或呛水”。
夏季玩水是孩子的天性,我们无需因噎废食,做好防护,让孩子在夏日的清凉中,健康快乐地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