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天生没肛门,“我儿子用小鸡鸡拉屎,拉了5年”

你拧开了“水龙头”,“菊花”就会自动收紧。

一个冷知识


人可以

带薪拉屎、带薪拉尿


图片


就是不能

同时(带薪)拉屎和拉尿


(不信你回想一下)


图片

图片

▲图源:小红书@momo


你拧开了“水龙头”

“菊花”就会自动收紧


尿道和肛门

只能开一个窗口对外服务


5岁的小直男沐沐(化名)

什么“你开我关”的

哪用得着那么麻烦

我只用一个窗口对外服务


拉尿和拉屎

都用小鸡鸡


图片

图片

▲图源:soogif


上天在孩子身上开了一个玩笑

他的父母却欲哭无泪


01

“你孩子没有肛门”

爸爸“一下子懵了”


2020年5月中旬的一天,阿斌(化名)全家等来了开盲盒的时刻。


苦熬了36周,妻子肚子里的双胞胎终于临产:


是一对男孩!


哥哥4.1斤,弟弟3.1斤。


家里本来就有个1岁多的男孩,现在又一口气添了俩,这在潮汕家庭绝对是“王炸组合”,到正月去祠堂“吊灯”那天,毫无疑问会成为“全村的骄傲”


图片

图片


可阿斌现在顾不上这些了,两兄弟还没足月,一出生就得马上住进保温箱,爸妈都没来得及看上一眼。


弟弟沐沐更是直接被转走,通过120送去了附近的儿童医院。


两三天后,儿童医院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医生把阿斌喊过去,一句话把他吓懵了。


“孩子有很多问题。”


  • 右边少了一个肾

  • 尿道下裂

    (尿道口不在龟头正前方,长在了龟头下面)

  • “海绵心”

    (心肌致密不全,本该越长越紧密的心脏肌肉,还是像“海绵”一样疏松)

    ……


图片

▲尿道下裂分为4种类型(图源:腾讯医典)


阿斌听着这堆天书一样的术语,头脑嗡嗡的。


最扎心的是一条是:


孩子没有肛门先天性肛门闭锁


如果是彻底的闭锁,孩子必须在出生2-3天内接受手术,否则会被大便“憋死”。


所幸的是,上帝为沐沐关了一扇门,还给他留了一扇窗:


大肠连到了尿道上(叫直肠尿道瘘


这意味着,粪便可以从小鸡鸡排出,孩子暂无生命之忧。


(还有些患儿在会阴有个瘘口排便,也有女婴“借用”阴道排便。)


图片

▲图源:小红书@拒绝焦虑-小儿外科王哲医生


家里实在拿不出钱,阿斌决定先不治了,“先抱回去,看看养不养得大吧”。


就这样,孩子用小鸡鸡拉屎,一直拉到了接近5岁。



02

家有“无肛”儿:

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你也许觉得不可思议,用小鸡鸡拉屎到5岁,这是怎么做到的?


我们问了孩子爸爸和医生,原来没有想象中的难。


  • 一来,小孩子的尿道很短,粪便要穿越这道“火线”并不用太长时间。

  • 二来,尿道里有尿液,可以把便便泡软,粪便更多是以“稀松”的模样出现在大家面前。


而且,沐沐先天的尿道下裂此时成了优势——尿尿的出口长在了龟头下面,也比普通孩子“咧开”得更大,臭臭在最后时刻不会被“卡脖子”。


小沐沐就这样在爸爸的悉心照顾下,一天天长大。


爸爸阿斌原本在深圳打工,在妹夫开的手机店里卖卖电话卡、流量套餐,后来生意越来越差,他就“黄袍加身”,兼职出去跑外卖。


图片


双胞胎儿子的出生,让他不得不中断近10年的深漂日子,回到潮汕老家照顾3个孩子。


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七口之家,一言难尽。


16岁那年,阿斌读初三,朋友骑摩托车载着他出去“浪”,车速太快,“砰”的一声摔倒在地,阿斌摔成了脑出血,爬起来在路边走来走去,脑子却“断了片”。


家中唯一的儿子,还没出社会就摔伤脑袋……阿斌记得,自那之后,妈妈就性情大变,整天自言自语,见谁骂谁,对着花草树木也能念上半天。


图片

▲图源:《地久天长》


年过三十之后,阿斌经亲戚介绍结了婚,可妻子后来也慢慢出现了精神上的问题。


婆媳双双得病,家里就没人帮照顾……阿斌只好又当爹又当妈,回村照顾3个孩子的吃喝拉撒,种菜、做饭,小沐沐要用小鸡鸡拉屎,每次量少,但次数多,每天光换尿片就比别的孩子频繁……


60多岁的老父亲成了收入的“顶梁柱”,在村里四处做零工,帮人建房子,一个月勉强挣两三千块钱。


图片

▲图源:《长江7号》


日子缝缝补补,勉强能过,但小沐沐的先天性疾病“悬而未决”,成了一家人的心头大石。


肛门闭锁算是一种先天畸形,发病率为1/1500~1/5000,治疗起来不算特别难,一般3次手术就能解决。


比疾病更可怕的,是“人心”。


在农村,自古有一句咒语——“生孩子没屁眼”,把自然、随机发生的生理缺陷,恶毒地指向别人做了“缺德事”。


图片

▲图源:《破坏之王》


所以,患儿家长往往很忌讳这个病,怕被别人知道,有的妈妈要等孩子做完手术才敢回娘家。


一位同样是家有“无肛”儿的潮汕爸爸说过,这个病外科手术可以解决,就是“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图片

▲图源:小红书


也许是怕孩子被人说闲话,阿斌一直没送最小的沐沐去幼儿园。


随着孩子离上小学的年龄越来越近,解决这个问题越来越迫在眉睫。



03

“4岁多才来治疗,很少见”


2024年10月在诊室第一次见到沐沐,深圳市儿童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毛建雄有点惊讶。


这名小儿外科医生从2019年起“主攻”小儿肛门闭锁,经手的手术三四百例,孩子来自全国各地,大部分人开始第一次手术是在:


出生7天内。


像沐沐这样,“4岁多了才来,很少见。”


肛门闭锁手术

一般是“三部曲”


1

先是造瘘


在肚皮上开一个口子(专业上叫瘘),把大肠接过去,造一个“临时肛门”,肚子上挂一个粪袋,解燃眉之急。


像完全闭锁的新生儿,便便没有别的出口,一出生就得紧急造瘘“接粪袋”。


2

然后造肛


“无肛”儿只是没有“出口”,但控制肛门的肌肉“开关”——括约肌是存在的。医生要做的就是打通括约肌,人工开辟出一条“隧道”。


这里有个关键,医生必须借助电刺激仪,用“电笔”上的微电流刺激括约肌,哪里收缩得最厉害,就在哪里开洞,这个“C位”偏1毫米,都可能造成宝宝以后的肛门“收缩不力”,出现大便失禁


图片

▲图源:小红书


3

最后关瘘


这一步最简单,把肚皮上的“临时开口”关掉。大肠正式通过肛门排便。



如果是新生儿,这“三部曲”一般在刚出生、2个月大、4个月大时完成。


沐沐拖到4岁多才来手术,“憋”出了一个问题:


肠子涨成球。


图片


虽然“借”了小鸡鸡做便便出口,但终究是“涓涓细流”,肚子里不可避免地堆积了大量宿便,有一段结肠被撑得涨成了气球,长达9厘米。


第一次手术时,毛建雄和团队不得不把这段肠子拖到肚皮外,在肠子上开个洞,抽出一大堆宿便,又黑又臭。


扩张的结肠,高能预警 ↓

图片


不过孩子大了,“也有大的好处”,肠子变大了,更好分离。大肠被一层腹膜包裹,第二次手术时,医生得先把它分离出来,才能拖到新造的肛门口。分离的过程必须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可能误伤膀胱、尿道及周边的神经,造成尿失禁等后遗症


毛建雄手机的备忘录上,记录了每一个患儿的“病历”,孩子叫啥,几月几号出生,几次手术的经过,配上图片。


图片

▲毛建雄在手机上为沐沐记录的“病历”(部分)


“专攻”肛门闭锁5年多来,他和每位患儿家长都加了微信,家长在术后有任何疑问,粪袋没贴紧,孩子便秘了,都可以及时找他。


收到家长一点一滴的反馈后,他也能把手术时的“火候”不断拧得更细,“肠子拖出来是松一点还是紧一点”,都有讲究。


图片

▲手术中的毛建雄(右)


这些年,毛建雄把患儿家长的焦虑看在眼里。


——被人说闲话的焦虑。


“一般几次手术做完,需要4个月到半年,有些家长忌讳,怕被别人知道,一直在外面租房住,不做完最后一次手术,是不敢回老家的。”


——费用上的焦虑。


先天性肛门闭锁的孩子,往往是“多病缠身”、多发畸形,有人多了一个肾(重复肾),有人少了一个肾(孤立肾),有人心脏破了个洞(房、室间隔缺损),有人多指……


这些畸形往往“隐藏”较深,在产检时难以发现。


图片

图片

▲图源:《小伟》


对很多孩子来说,开通了肛门只是起点,之后还有一场或多场大大小小的手术等着他们。


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多学科“联手”:普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骨科、麻醉、护理、超声、影像科……


回想起来,沐沐1岁多的时候,爸爸就带他去过广州一家大医院,当时医生给了一句话:“带回去,养大点再说吧。”


如今细品,意味深长。


我突然想到,能不能呼吁一下成立肛门闭锁专项的治疗基金。


因为肛门闭锁往往合并多发畸形,需要多次手术,困难家庭很难承担……”


——毛建雄医生

图片

▲图源:《天堂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