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陨石雨到月球土:欧阳自远的 “揽月” 传奇

2025年7月20日,是“人类月球日”。作为地球夜空中最明亮的天体,月球寄托着人类永恒的向往。如今,中国探月工程捷报频传,中华民族将“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化为壮丽史诗,在这部史诗的开篇则镌刻着一个名字——欧阳自远。

2025年7月20日,是“人类月球日”。作为地球夜空中最明亮的天体,月球寄托着人类永恒的向往。如今,中国探月工程捷报频传,中华民族将“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化为壮丽史诗,在这部史诗的开篇则镌刻着一个名字——欧阳自远。


欧阳自远,嫦娥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天体化学领域的开创者,为我国地球科学、地外物质、比较行星学、月球科学和天体化学的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

图片

图片


有这样一个人,他将一生最璀璨的时光都奉献给了清冷的月光,以科学家的远见擘画蓝图,以实干家的坚韧攻坚克难,最终将神话中的“嫦娥奔月”化为令世界惊叹的科学现实。他就是欧阳自远。


图片

欧阳自远的办公室内有各种与星球有关的模型

来源 | 新京报


天外降飞石,撞出月球梦


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划破长空,第一次让人类触摸到大气层外的世界,也拉开了人类空间探索的序幕。1958年苏联和美国开始探测月球。当时研究地质学的欧阳自远被国外的这些科研进展深深震撼:地质学家的目光不该只停留在地球的褶皱与断层上,广袤宇宙中的星球,同样是地质学可以探索的“岩石”。


于是他毅然将研究方向从地质学转向了当时在中国几乎一片空白的天体化学,研究对象也从地球岩石转向了“天外飞石”——陨石。


图片

1952年,北京地质学院录取名单与欧阳自远

来源 | CCTV10《人物》


1976年,吉林省境内降落了一次历史上规模罕见的陨石雨,当地人形容“天上掉下来三个大火球,害怕极了”。欧阳自远却认为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我心里早有底了,那是天上掉下来的石头。”他带队前往实地考察,对“天外来客”进行研究,完成了一百多篇论文,奠定了中国天体研究的基础。


1978年,欧阳自远联合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对美国宇航员从月球表面带回的岩石展开研究。之后,他发表了14篇研究论文,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月球科学的发展。这次难得的科研机会也让他认识到,随着科技的发展,“月球的战略意义和科学、经济价值都将高于当时国际上热衷的南极开发。”


从此,这颗夜空中最明亮的星体,承载了欧阳自远一生的梦想,也照亮了他探索的方向。


十载磨一剑,探月绘蓝图


梦想如月华皎洁,但通往月宫的道路却布满荆棘。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欧阳自远从中看到了月球探测的希望。1993年,他向国家“863”计划专家组提出我国应开展月球探测工程的建议。1994年,他向专家组提交了《我国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报告并获得通过。中国的探月计划从此开始迈出真正的步伐。


然而,任何一个新生事物要想被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中国的月球探测也不例外。先行国家已建立月球探测优势,而我国尚在起步阶段。许多声音认为,我们基础薄弱,经验空白,风险太大,时机未到。


面对质疑,欧阳自远开始了漫长而艰巨的“布道”与论证。他亲自带领团队,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数据与文献中,系统梳理国际探月经验与教训,深入分析中国航天技术的潜力与短板。无数个日夜的推演计算,无数次反复阐释与沟通,一份份凝结着心血与智慧的论证报告被反复打磨。他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蓝图,以清晰的科学目标和可行的技术路径,一步步争取理解与支持。


这条论证之路,一走就是十年。2004年1月23日,中国探月工程终于获得国家批准立项,正式命名为“嫦娥工程”。消息传来,时年已69岁的欧阳自远心中百感交集——十年的努力,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沉甸甸的责任与无上的荣光。中国千年的奔月梦想,终于插上了科学的翅膀,蓄势待发。


嫦娥舞翩跹,蟾宫折桂还


2007年深秋,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烈焰升腾,嫦娥一号探测器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望月情思,成功进入环月轨道。


图片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来源 | 科普中国


“当时真是揪心呀!”欧阳自远至今仍对成功那一刻的细节记忆犹新:“在指挥大厅,嫦娥一号被月球引力捕获的消息传来,全场顿时沸腾了。我担心误报,要求核查确认。得知准确无误后,全场再次沸腾了。我与栾恩杰、孙家栋热烈拥抱祝贺,喜极而泣。当时有记者来采访,我激动得不知道该说什么,对着摄像镜头高喊‘绕起来了,绕起来了’!”


首战告捷只是序曲。2013年,嫦娥三号携“玉兔号”月球车成功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玉兔”在月球表面留下第一道中国印记的背后,是欧阳自远与团队创造性地解决了月面极端温差、复杂地形着陆等一系列世界级难题。


图片

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土壤

来源 | 央广网


2020年探月征程的华彩乐章再次奏响。嫦娥五号肩负着“月球取样返回”的艰巨使命,踏上了38万公里的往返征程。它成功在月球正面风暴洋区域着陆,首次通过钻取和表取两种方式“抓了一大把土”。在经历了月面起飞、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携带样品高速再入返回地球等一连串高难度动作后,嫦娥五号最终带回了1731克月球样品。任务圆满成功的消息传来,耄耋之年的欧阳自远在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后,难掩激动之情。这些来自月球的“土特产”,不仅能够让人类对月球距今30亿年以来的演化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向世界宣告中国全面掌握了地外天体采样返回技术,完成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的完美收官,铸就了世界探月史上的里程碑。


2024年,中国探月事业又一次迎来新的辉煌。嫦娥六号成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采样返回,不仅为揭示月球形成演化历史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样本,也标志着中国深空探测能力迈上了新的台阶。年近九旬的欧阳自远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的顾问,密切关注着这份来自月背的“无价之土”的研究进展。这些来自月球最古老、最神秘区域的岩石和土壤,正由新一代科学家们接力探索,欧阳自远点燃的探月薪火,正照亮着更遥远的深空。


从“绕、落、回”的圆满收官到月背采样的崭新突破,从神话传说到科学壮举,欧阳自远皓首穷经的追梦之路,正是中华民族不懈探索浩瀚太空、勇攀科技高峰精神的最生动写照。


参考文献:

[1]欧阳自远:创新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在黑暗中找到前行的方向[N].新京报,2024-04-12.

[2]大国科学家丨欧阳自远:追梦太空 科研报国[OL].央视新闻客户端,2022-05-27.

[3]欧阳自远:这块来自月球的小石头,撞出了他的“月球梦”[OL].科普中国,202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