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是“人类月球日”。作为地球夜空中最明亮的天体,月球寄托着人类永恒的向往。如今,中国探月工程捷报频传,中华民族将“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化为壮丽史诗,在这部史诗的开篇则镌刻着一个名字——欧阳自远。
编者按2016年7月6日,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款大型运输机运-20正式列装空军航空兵部队,我国成功跻身于世界上少数几个能自主研制200吨级大型机的国家之列。2020年4月24日,运-20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唐长红为运-20飞机首次出国执行任务题诗:“英雄一诺抵万金,鲲鹏展翅出国门。情无尽……首架转场交付的运-20运输机腾空而起来源|新华社英雄一诺抵万金中国的国防政策与安全形势决定了中国空军的航空运力,必须能满足积极支援经济建设的同时,又能担负起保卫领土领空等的军事后勤保障和快速反应要求的任务。运-20总设计师唐长红:完成人生的“一件半事”
1929年6月29日,国立中山大学天文台举行盛大的开幕仪式,宣告该天文台正式启用。中山大学天文台的开启不仅在中国天文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因为它是首座中国人自主建造的现代化天文台而备受瞩目。邹仪新,天文学家。她毕生与天文台相伴,不仅在动荡岁月中守护了中国的天文事业,更为其未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石。
2025年6月15日是“父亲节”。有这样一些父子/女——刘筠与刘少军、田昭武与田中群、谢家荣与谢学锦、庄巧生与庄文颖,他们既是血脉相连的至亲,是勇攀科学高峰的同行者,更有着“父子双院士”的科学佳话。值此父亲节,向所有以家风铸学风的科学家父亲致敬:你们的背影,是后辈攀登的坐标;你们的传承,让科学家精神在时代沃土上生生不息。
在过去30年里,中国在稀土开采和提炼方面始终具有主导力。特别是稀土提炼方面,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全球关键矿产展望2025》预测到,中国占全球稀土加工和精炼产量的比例将在未来15年内始终大幅领先。
新时期的长春应化所科技工作者,继续在“两弹一星”精神激励下,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为己任,将个人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中。
1984年6月12日,沈阳上空,歼-8Ⅱ原型机成功首飞。这一振奋人心的时刻,标志着中国空军朝着超视距作战能力迈出了关键一步 。而站在塔台紧张注视着这一切的,是时任歼-8Ⅱ总设计师的顾诵芬。
经过多年努力,在稀土化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等科学家带领下,我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向稀土生产大国、稀土出口大国的华丽转身。
2021年6月9日,85岁的汪品先院士入驻哔哩哔哩。在他看来,科研与科普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科学家要有科普的责任与担当。他身体力行,投入大量精力做海洋科学研究和普及等相关工作。
1994年6月8日,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士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这一事件,不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制度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国科技界向世界敞开怀抱、积极融入国际科技合作网络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