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屁了放屁了!树懒原来会放屁!丨自然小喇叭
狗狗又立功了!它们能闻出帕金森病患者的气味。
狗检测帕金森病
狗狗又立功了!它们能闻出帕金森病患者的气味。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会出现颤抖、运动迟缓和平衡障碍等症状,但这些典型症状常常在疾病发展多年以后才出现,目前还没有一种简单可靠的早期筛查工具。最近,科学家想到,狗狗能闻出毒品,能嗅到前列腺癌、疟疾等人类疾病,那它们能闻出帕金森病这样的神经系统疾病吗?
帕金森病的症状 | William Richard Gowers / Wikimedia
科学家发现,帕金森患者皮肤的皮脂分泌比常人更多,产生的一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气味也与常人不同,但人类的鼻子无法察觉。于是,科学家招募了5条狗狗,用200多份来自帕金森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皮脂样本来训练它们,结果有一条金毛和一条拉布拉多成功地完成了训练。
成功通过训练的金毛和拉布拉多 | 参考资料[1]
在后续的双盲试验中,这两条狗狗分别成功闻出了70%和80%的帕金森患者样本;同时,它们把健康样本误报成患者的概率只有10%和2%。就算患者同时有其他的健康问题,狗狗还是能准确地识别出他们患有帕金森病。
和传统的脑脊液采集和影像扫描相比,这种诊断方式只需要采集皮脂样本,加上一条经过训练的聪明狗狗,就能在患者尚未有明显症状时筛查出疾病,早早地发现和干预。 接下来,科学家将继续扩大样本量,把流程标准化,让狗狗诊断员早日走马上任。
猫发现新病毒
一只叫胡椒(Pepper)的宠物猫,发现了一种新病毒。
胡椒的主人是佛罗里达大学的病毒学家约翰·莱德尼基(John Lednicky)。胡椒是一只特别的家猫,在出门游荡时,它偶尔会捡猎物回家。这次,它带回了一只死去的短尾鼩鼱。主人莱德尼基平时就从事病毒监测、野生动物病原体采样的工作,对任何野生动物样本都很重视。于是,他没扔掉胡椒的猎物,而是把它送进了实验室。
很有科学家风范的胡椒 | John Lednicky
意外的是,这次检测真的有收获,而且还不小——从短尾鼩鼱身上,他们分离出了病毒,经过基因组测序,他们发现这是一个新毒株,属于正呼肠孤病毒。正呼肠孤病毒在上世纪50年代时被发现,一开始被认为是“孤儿病毒”,因为没发现它们与任何疾病相关;但近年来陆续发现,它们和一些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或消化系统疾病有关,比如脑炎、脑膜炎和肠胃炎。
约翰·莱德尼基实验室成员,左数第二位是莱德尼基 (胡椒:人类,不过是沾我的光罢了!)| Taylor Whittaker
作为一个科学家的猫,这并不是胡椒第一次对科学做出贡献。去年,它曾经把一只死老鼠带回了家,最终帮人类发现了美国境内首例杰龙病毒,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虽然处于病毒科研的前线,但胡椒本猫目前十分健康,完全没有受到病毒的影响。不过,这也提醒我们:家猫如果能在室外自由活动,可能会捕猎或接触野生动物,并把病原体带回人类环境,虽然不一定会传播疾病,但我们依然需要注意风险和防护。
狼群带来颤杨
重返黄石公园的狼群,也带回了颤杨树。
在20世纪初,灰狼曾经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顶级掠食者,但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和人类的灭杀,它们在1930年之前就从黄石公园消失了。灰狼缺席以后,加拿大马鹿开始肆意繁殖,数量一度达到18000头。这些马鹿毫无节制地啃食灌木和幼树,特别是美洲颤杨,以至于颤杨没法自然更新——公园里已经没有能长高、胸径超过5厘米的“未来大树”,在几十年里,几乎没有新树能出现在树冠层。
很能吃的加拿大马鹿(Cervus canadensis) | David J. Stang / Wikimedia Commons
1995年,黄石公园重新引入了灰狼。30年以来,随着顶级掠食者重建地位,马鹿的数量连年下降,目前已经降到了大约两千头。除了数量的减少,狼群的存在还改变了马鹿的活动模式——它们改变了觅食区域和活动时间,不再在颤杨集中的地方频繁啃食了。
狼(Canis lupus)群回到了黄石公园 | Doug Smith / Wikimedia Commons
好消息是,狼群回来的同时,颤杨也回来了。最近,一项新调查发现,黄石公园北部的87片颤杨林地中,有三分之一出现了大量胸径超过5厘米的高大的颤杨树苗,这是80年来从来没见过的现象。另外有三分之一的林地虽然还没有普遍恢复,但局部也出现了颤杨高苗。
逐渐恢复的颤杨(Populus tremuloides) | Jim Peaco / NPS
颤杨的恢复,还会带来更多连锁反应。比如,颤杨可以带来更开放的光照环境,有利于地表植物、浆果灌木、昆虫和鸟类的生长;它们还能帮助恢复水边生态,为海狸筑坝提供原料。从狼到马鹿,从颤杨到海狸,黄石公园将重新变得生机勃勃。
树懒会放屁
多年来,科学界普遍认为树懒不会放屁。一种观点认为,树懒的消化系统非常缓慢,体内的甲烷等气体产生得也很慢,还会被肠道重新吸收进入血液,最后通过呼吸排出,而不是通过噗噗放屁来释放。
直到最近,科学家第一次拍到了树懒放屁的历史性场面,才推翻了之前的理论。
首个树懒放屁的视频截图 | luckycooke / Instagram
在视频中,动物学家露西·库克(Lucy Cooke)拍到了一只小树懒在水盆里放屁。它慢吞吞地漂在水里,忽然从肛门啪地放了个隐形炸弹,一串气泡就咕嘟嘟地冒出了水面。
哥斯达黎加一位十多年的树懒兽医表示,树懒放屁一点都不奇怪。和“从不放屁”的传闻相反,它们其实是产气量很大的动物,如果按每公斤体重来计算,它们产生的屁可能比牛这样的反刍动物还要多。在和树懒一起工作时,她发现它们的肠道气体甚至多到会影响X光和超声波检查。
树懒的生活:吃吃吃吃吃,消化消化消化 | Rhododendrites / Wikimedia Commons
野外的树懒以树叶为食,而在圈养环境里,它们的食物中常常包含更容易消化的蔬菜,这会让它们的肠道菌群产生更多气体。牛可以通过打嗝排除多余的气体,树懒却不能,因此,兽医们会把树懒放到温水浴中,就像视频里那样,帮助它们更顺利地放屁。
灵长类两性地位
新研究发现,在灵长类社会中,雄性占主导地位并不是常态。
这项研究分析了253份数据,覆盖了121个灵长类物种,共有151个不同群体。科学家统计了雌雄交锋的胜负,结果发现:在高达约70%的群体中,两性都可能赢,既没有一方完全压倒另一方,也没有明确的主导者;只有在17%的群体中,雄性出于主导地位,几乎赢得所有两性之间的对抗;另外还有13%的群体是雌性主导。
群体中会因为各种原因发生争端 | Meldy Tamenge / Wikimedia Commons
灵长类的性别关系结构,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学家认为,背后有很多因素。一方面,体型能决定谁更占优势——当雄性明显比雌性更大时,雄性更容易通过力量取胜,比如大猩猩。另一方面,交配制度也有影响,在单配偶制或雌性拥有更高的配偶选择权的社会结构中,雌性可以通过选择配偶、拒绝雄性,从而获得主导地位。
另外,生活环境也会影响雌雄的社会地位。在树栖物种中,雌性主导更常见,因为三维空间让雌性有了更多逃避的通道,它们就更难被雄性控制。相比之下,生活在地面上的种群在雄性体型优势明显时,雄性主导的概率更大。
树栖物种戴帽叶猴 | Shiv's fotografia / Wikimedia Commons
总的来说,长期以来将雄性默认为主导地位的观点是错误的——雄性主导并不是灵长类的常见社会结构,而是特定物种在特定条件下的演化结果。
恐龙舞林大会
为了找到配偶,恐龙竟然会比“舞”。
在一项新研究中,在美国科罗拉多恐龙岭,科学家利用无人机航拍和三维建模技术,记录下了砂岩表面的25处恐龙抓痕。这些抓痕成槽型,内部保留了锋利的趾爪划痕,非常密集,而且互相重叠,说明有好几只恐龙曾经反复地来到这里,进行某种仪式性动作。
槽状的痕迹里有很多锋利的爪印 | 参考资料[6]
科学家和其他遗址的恐龙脚印进行对比,认为这些痕迹是恐爪类恐龙在求偶表演时留下的,而不是筑巢或者领地标记。
为了找到配偶,它们锻炼出了高超的舞技——通过抓痕可以看出,这些雄性恐龙用爪子深深插入沙地,然后拖行、拍击,接着做出向后移动、左右滑步等动作,有时还会后退几步然后逆时针旋转,很像迈克尔·杰克逊标志性的“月球漫步”。它们的每一个舞步,都在向观看的雌性传递信息,展示自己的健康、敏捷和强壮。
科学家通过爪印来分析恐龙的舞步 | 参考资料[6]
科学家认为,恐龙的这些舞步,和现代一些鸟类的求偶仪式很相似,它们都会在固定区域集体比舞、鸣叫,以获得雌性的青睐。这也向我们表明,恐龙的社交行为比我们之前以为的更丰富、更复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