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得像针扎,带状疱疹进入高发期,这样预防最有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近日,伴随着季节交替、气温下降,一些人的身上突然冒出“一串红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近日,伴随着季节交替、气温下降,一些人的身上突然冒出“一串红疹”,感觉隐痛、刺痛、电击痛,这可能是带状疱疹在“作祟”。
图源:中部战区总医院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Herpeszoster,HZ)由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再激活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发作的主因是自身免疫力下降,出现带状疱疹后,最常见的症状是明显疼痛的皮疹,也有些人会出现皮肤瘙痒等症状,疼痛和瘙痒等有可能在皮疹出现前几天甚至几周就已出现。
图源:央视财经中国好医生
典型的皮疹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表现为呈带状分布的水疱,皮疹由充满液体的小水疱组成,水疱会在几天内破裂并结痂,带状疱疹造成的疼痛可能很强烈,通常被形容为烧灼痛、搏动痛或刀刺痛。
带状疱疹虽然症状在皮肤上,实际上却是神经系统疾病。
VZV属于人类疱疹病毒α科,命名为人类疱疹病毒3型。它是一种DNA病毒,是最小的人类疱疹病毒。VZV仅有一个血清型,人是VZV唯一的自然宿主。
VZV可经飞沫和(或)接触传播,原发感染主要引起水痘。VZV可沿感觉神经轴突逆行,或经感染的T细胞与神经元细胞融合,转移到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并潜伏,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VZV特异性细胞免疫下降,潜伏的病毒被再激活,大量复制,通过感觉神经轴突转移到皮肤,在相应皮节引起带状疱疹。
换季冷热交替时节高发
带状疱疹容易在换季冷热交替时节高发。此时昼夜温差大,人体需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易导致免疫功能暂时性下降。流感等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多发,免疫系统削弱。
老年人对温度变化更敏感,换季冷热交替时节易患感冒或其他慢性病加重,免疫力易波动。免疫力一旦下降,免疫系统对带状疱疹病毒的监控和抑制能力就会减弱,潜伏在体内的病毒激活,进而引发带状疱疹。
这些人群易诱发带状疱疹:
50岁以上的人群;
免疫系统减弱(如癌症患者、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患者或接受化疗的患者)人群;
压力大、熬夜、正在经历严重创伤(心理或身体)人群;
慢性病(如糖尿病、肾病、慢阻肺)患者。
一生只会得一次?
不一定!
超90%的成人体内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疱疹病毒不能被彻底清除,初次感染消退后,病毒会潜伏于黏膜、血液以及局部感觉神经节和多数器官内“伺机而动”。
当人体针对VZV特异性细胞免疫水平下降时,潜伏的病毒随之激活复制,经感觉神经轴突顺向移动到皮肤并透过表皮,会再次引起带状疱疹疾病。
也就是说,小时候的水痘似乎是痊愈了,但病毒沿感觉神经,侵入脊神经节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并潜伏,当我们的机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紧张、生活压力大、感染、感冒时,就可能引发带状疱疹。
如何预防最有效?
工作劳逸结合,减少熬夜,适量运动,饮食规律,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避免经常感冒,预防感染。感染是诱发本病的原因之一,老年患者应预防各种疾病的感染,尤其是在春秋季节,寒暖交替,要适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寒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避免外伤,外伤易降低机体的抗病能力,容易导致本病的发生。
医生提醒,如果患病也不要惊慌,及早治疗,通常预后较好,患病后要多休息,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并补充水分,同时预防继发细菌感染。不要摩擦患处,避免水疱破裂,可外用湿敷,促使水疱干燥、结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