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发不一定是坏事,新研究发现或许能防癌
最近发表在顶级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上的一项研究,就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头发变白与致命皮肤癌“黑色素瘤”之间,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黑色素干细胞(McSCs)在面对会诱导衰老或基因变异的压力时,倾向于走“自我牺牲”的道路,让自己逐渐被耗竭,头发因此变白,但同时能有效防止黑色素瘤形成。
当第一根白发出现在镜子中时,不少人会忍不住拔掉,并生出一丝伤感。不过,长白发未必是衰老的信号,还可能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
最近发表在顶级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上的一项研究,就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
头发变白与致命皮肤癌“黑色素瘤”之间,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黑色素干细胞(McSCs)在面对会诱导衰老或基因变异的压力时,倾向于走“自我牺牲”的道路,让自己逐渐被耗竭,头发因此变白,但同时能有效防止黑色素瘤形成。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结合该研究及专家观点,教你读懂白发背后的健康信号。
自我更新,以此来维持自身干细胞池的稳定;
分化,在毛发生长期中,被激活并分化成“成熟的黑色素细胞”,为毛发着色;或在紫外线刺激后使皮肤变黑,以保护皮肤屏障。
衰老和癌症,通常被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细胞命运。而这项研究发现了一种称为「衰老耦联分化」的保护性程序,该程序通过促使“易癌变干细胞分化”来促使机体清除掉这些干细胞,以防止其癌变。
在致癌压力下,黑色素干细胞遵循这一路径逐步被耗竭,并将导致头发变白,而绕过这一路径,则可能形成黑色素瘤。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发现,黑色素干细胞与其所处的微环境通过某种应激通路,来调控个体干细胞的命运,比如使其衰老还是诱发癌变。
研究团队通过追踪小鼠黑色素干细胞的结局,发现在出现基因损伤时,干细胞会发生上述的保护性程序,选择耗竭并使头发变白,但同时也有效预防了黑色素瘤形成。
相反,致癌物可通过激活某些特殊信号通路,抑制黑色素干细胞的保护性程序,促进其自我更新机制失控,增加黑色素瘤形成风险。

决定组织衰老和癌变的干细胞拮抗命运示意图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段晓涵表示,一些生理或病理因素会影响黑色素干细胞的代谢,导致细胞被破坏或黑色素生成不足,此时白发就产生了。

1
衰老
随着年龄增长,部分黑色素干细胞会率先阵亡,生产的“墨水”越来越少,头发会随之变白,这是人体正常的衰老现象。
一般来说,亚洲人在40岁前后开始出现白发,稍晚于白种人,非洲人最晚,而这是由基因决定的。
到了50岁,有50%的亚洲人会长出白发;一般鬓角最先出现,然后是头顶部,最后是枕部区域。
2
微量元素摄入不足
比如,缺乏维生素B12、叶酸、锌、铁等,会导致黑色素无法合成。
3
不良习惯刺激
长期精神压力大、睡眠不足、烟酒刺激等,也可导致白发出现。
4
某些疾病所致
比如白化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白癜风、斑秃等)、甲状腺功能异常、脑垂体功能障碍等,也可造成黑色素合成和代谢障碍。
出现白发后,首先要查找病因,尤其是年轻人。根据现有的医学证据,若排除疾病因素,要想让白发晚些出现,可做好以下生活细节。
1
及时减压
跑步、骑车、快步走等各类出汗的运动,是调控情绪的有效方式;深呼吸、冥想、静坐、瑜伽等,也都能促进“快乐激素”分泌。

2
不建议纯素食
头发和体内微量元素关系密切,毛囊中的细胞是人体增长最快的细胞,其生长必须得到充分营养。
建议均衡饮食,减肥不能贪快,平时适当多吃些鱼类、豆类、绿叶蔬菜、动物肝脏、核桃、芝麻等富含铁、维生素、优质蛋白的食物,帮助强健发质。
3
多梳梳头
经常用梳子或手指按摩头皮,有助促进血液循环,给脆弱的毛囊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
4
减少烫染
不使用劣质洗发用品,少烫发染发,减少对头发的伤害。一般情况下,两次烫染发的间隔时间不能少于半年。

5
每天睡够7小时
睡眠不足会扰乱交感神经和细胞代谢,影响黑色素分泌,加速头发变白。
对于已经出现白发的人,最应该做到的就是调整生活方式,不熬夜,不暴饮暴食,不抽烟、酗酒,保证充足的睡眠。
6
注意防晒
头发总是中分或三七分,边分线处容易长白发;爱扎马尾,发际线处易长白发。因为这些部位容易长期受紫外线刺激。
白头发可能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任何人到了一定年纪都会出现白头发,只要身心状态良好,梳理整齐,也可以优雅帅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