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这种很常见的病,致残性排第二,困扰全球超十亿人(你可能正在煎熬)

但事实上,偏头痛是一种影响全球超十亿人的神经系统疾病,在世界范围的致残性疾病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中风[1,

很多人一提到“偏头痛”,第一反应就是“头疼嘛,忍一忍就好”。正因为这种误解,偏头痛常常被轻视,甚至和普通的紧张性头痛混为一谈。但事实上,偏头痛是一种影响全球超十亿人的神经系统疾病,在世界范围的致残性疾病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中风[1,2]

偏头痛不仅会带来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还常伴随恶心、畏光、畏声等症状,让患者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陷入困境。它多发生在正值学习与工作黄金期的青壮年群体,对个人生活质量和社会生产力的打击极其显著。

图片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因此,认识偏头痛、科学应对偏头痛,已经不仅仅是医学话题,更是影响公共健康的重要议题。

偏头痛才不是普通头痛

比你想得复杂得多


很多人对偏头痛的印象仍停留在“头痛”二字,但实际上,它是一种原发性的神经系统疾病,机制复杂,影响深远偏头痛往往呈现为单侧的搏动性剧痛,发作时间从数小时到数天不等,常常伴随恶心、呕吐以及对光和声音的敏感。在部分患者身上,还会出现所谓的先兆,例如闪光、视物模糊、麻木或语言障碍,这些短暂的神经症状就像身体给出的预警信号,提示一次发作正在逼近[1]

图片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如果把偏头痛看作一场风暴,那么它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由遗传、环境与神经网络的异常相互作用触发的。研究发现,患者的大脑在面对外界刺激时往往更加“敏感”,这与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能影响血管舒缩和疼痛信号传递,从而造成反复的头痛循环[1]。因此,偏头痛不仅是血管的问题,更是一次神经系统的全面失衡。

还有一种特殊的偏头痛——月经偏头痛,通常发生在月经前 2 天至来潮后的 3 天间,往往比非经期发作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对生活影响更大[5]

偏头痛看似无形

一发作却能让人啥也干不了


偏头痛的困扰,也许看似无形,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比如上班/上学时因为头痛缺勤,工作/学习效率大打折扣;或者在家无法完成家务;甚至朋友聚会、家庭活动也不得不一次次缺席,久而久之,有些人甚至不得不离开岗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失去劳动能力”,达到医学意义的“致残”[6]

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偏头痛是全球第二大致残性疾病过去三十年里,中国头痛相关的致残负担持续上升,女性和青壮年群体首当其冲[4]在中国,偏头痛的患病率接近 9%,年轻化趋势明显[4]

社会大众对偏头痛的认知依然不足。许多人误以为“忍一忍就过去了”,长期依赖止痛药自行缓解。结果不但未能控制病情,还可能因过度用药诱发“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让疼痛频率进一步增加,陷入恶性循环[5]

这些数据提醒我们,偏头痛远不是“小毛病”,而是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健康挑战。

如何科学应对偏头痛?


规律的生活方式是避免诱发偏头痛的基础。研究显示,失眠、压力和过度劳累都是偏头痛的高危因素,而适度运动和保持规律作息则有助于降低发作频率[2]。饮食方面,过量咖啡因和酒精常常成为隐形诱因,适度控制对很多患者都有益处。

药物方面,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双氯芬酸等)和曲普坦类药物仍是首选,但若反复疗效不佳,应及时调整方案,避免陷入药物过度使用的陷阱。值得注意的是,CGRP 单抗等新型靶向药物已在国际上展现出良好前景,有望在未来为中国患者提供新的选择[2]

图片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偏头痛不是简单的“忍一忍就好”,而是一种需要被正视的疾病。幸运的是,医学进步正不断带来新的希望——从生活方式的改善,到新型药物的出现,患者都有机会找到更合适的解决之道。对个人而言,关键在于及时就医、科学管理;对社会而言,则需要共同努力,减少误解与忽视。唯有如此,患者才能真正摆脱反复的疼痛,在生活中重拾稳定与力量。


151767
这种很常见的病,致残性排第二,困扰全球超十亿人(你可能正在煎熬)
1129
趣味百科
新闻
科普中国
蝌蚪五线谱
202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