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香菜:科学依据来了!不是挑食那么简单
香菜这种在厨房中极为常见的调味蔬菜,宛如饮食界的“争议宠儿”。
香菜
这种在厨房中极为常见的调味蔬菜
宛如饮食界的“争议宠儿”
在人群中总能激起两极分化的态度
一部分人沉醉于它那别具一格的风味
视其为提升美食口感的绝妙秘诀
而另一部分人则对它避之不及
甚至达到了极度厌恶的程度
图片来源于千库网
为了揭开这一有趣饮食偏好现象的神秘面纱,本文聚焦于深入探究对香菜厌恶背后的大脑机制。我们将综合遗传学、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详细阐述基因如何对味觉受体产生影响,以及当大脑感知香菜的独特气味时,会呈现出怎样的神经活动模式。
香菜,是伞形科芫荽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在全球饮食文化中被广泛用作调味料。
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约有 4% -14%的人强烈厌恶香菜的味道,将其形容为“肥皂味”或“臭虫味”。
图片来源:千库网
这种对香菜的极端态度并非偶然,而是与大脑的特定机制密切相关。对香菜厌恶大脑机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个体饮食偏好的形成,还能为神经科学和遗传学的交叉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研究表明,对香菜的厌恶与基因有着紧密联系,其中 OR6A2 基因是关键因素之一。OR6A2 基因负责编码一种嗅觉受体,该受体能够识别醛类化合物。香菜中含有多种醛类物质,这些物质是香菜独特气味的重要来源。对于携带特定OR6A2 基因变体的人来说,他们的嗅觉受体对香菜中的醛类物质更为敏感,会将其感知为不愉快的气味,类似于肥皂或臭虫散发的味道。
人类基因存在多态性,不同个体的 OR6A2 基因序列可能存在细微差异。这种基因多态性导致了个体对香菜气味感知的巨大差异。一些人由于基因的特殊性,其嗅觉受体对香菜中的醛类物质产生强烈反应,从而引发厌恶情绪;而另一些人则对这些物质不敏感,甚至能够欣赏香菜的独特风味。
当我们闻到香菜的气味时,空气中的气味分子首先与鼻腔内的嗅觉受体结合。
图片来源:千库网
对于厌恶香菜的人来说,香菜中的醛类物质与 OR6A2 嗅觉受体结合后,会产生神经冲动。这些冲动通过嗅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的嗅球,嗅球对信号进行初步处理后,再将其传递到大脑的其他区域,如梨状皮质、杏仁核和眶额皮质等。
研究发现,厌恶香菜的人在闻到香菜气味时,大脑中的杏仁核和眶额皮质会被强烈激活。杏仁核是大脑中处理情绪的重要区域,尤其是恐惧和厌恶等负面情绪。
当杏仁核被激活时,会引发个体的厌恶反应,使他们对香菜产生本能的排斥。眶额皮质则与决策和奖励机制相关,它会根据个体对气味的感知和情绪反应,做出是否接受该气味的决策。对于厌恶香菜的人来说,眶额皮质会将香菜的气味标记为负面刺激,从而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厌恶情绪。
虽然基因和大脑神经活动是香菜厌恶的重要基础,但文化和环境因素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早期的饮食经历对个体的味觉和嗅觉偏好有着深远影响。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接触到的香菜烹饪方式不当,或者在食用香菜时经历了不愉快的事件,如呕吐等,那么他们可能会在大脑中形成对香菜的负面联想,从而加剧对香菜的厌恶。
不同文化对香菜的接受程度存在很大差异。
在一些文化中,香菜是传统美食中不可或缺的调味料,人们从小就习惯了香菜的味道,对其接受度较高;而在另一些文化中,香菜并不常见,人们对其气味可能会感到陌生和不适。
图片来源:千库网
这种文化差异会影响个体对香菜的态度,即使是携带相同基因的人,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对香菜的喜好也可能不同。
香菜,这一常见的调味蔬菜,在人们的饮食偏好中引发了巨大的分歧。有人爱之如饴,有人却避之不及。而香菜厌恶现象,实则是基因、大脑神经活动以及文化和环境因素三者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复杂结果。
展望未来,科研工作者还有广阔的探索空间。
进一步深入研究基因与环境因素之间微妙的相互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香菜厌恶现象的本质。
同时,探索如何通过有效的干预手段,改变个体对香菜的厌恶情绪,不仅能为改善个体的饮食健康提供新的途径,也能为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让更多人有机会领略香菜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