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烤鱼店最爱用的鱼,老家竟然在美洲?

斑点叉尾鮰在美国的原产地和引入地(图片来源:USGS)而正如名字所显示的那样,斑点叉尾鮰有两大典型特征

在逐渐变冷的秋日,来上一盘热乎乎的烤鱼,是再让人享受不过的了。约二三好友,围坐一桌,当带着沸腾汤汁的大盘烤鱼被端上桌时,升腾的鲜香与热气,伴随着浸透了汤汁的烤鱼一起入口,鱼皮焦香爽滑,鱼肉细嫩甘甜,顺着食道向下,不仅暖胃,还能暖心。


不过在享用鱼肉的时候,你可曾意识到,盘中的烤鱼在过去二三十年间已经悄悄变了样。


图片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在我们的记忆中,2000 年前后,国内大排档卖的烤鱼,所选用的鱼类还是以草鱼、鲤鱼为代表的本土鲤科鱼,而到了现在,一类挂着“清江鱼”“钳鱼”“鮰鱼”等商品名的鱼已经后来居上,成了全国烤鱼店最常用、最受欢迎的鱼类之一。


这种鱼正是我们今天文章的主角——斑点叉尾鮰。鲜为人知的是,这个烤鱼界的明星,其实并不是中国的本土鱼类,而是引进自北美洲的来客。


图片

作者钓到的斑点叉尾鮰,起码有三四斤重


来自美国的餐桌豪杰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是鲇形目北美鲶科的一种中大型鲶鱼,原产于美国中部的五大湖、密西西比河流域等区域,后经人为引入,如今在美国从南到北的广大地区都有分布。


图片

斑点叉尾鮰在美国的原产地和引入地(图片来源:USGS)


而正如名字所显示的那样,斑点叉尾鮰有两大典型特征:一是身体表面有深色斑点,二是尾鳍明显分叉


图片

作者钓的斑点叉尾鮰,可以清晰地看出身上的斑点和尾部的分叉


作为鲇形目中的一员,斑点叉尾鮰和国内常见的黄颡鱼、大口鲇、埃及塘鲺等本质上都属于鲶鱼,并有着诸多鲇形目共享的特征,比如没有鳞片、有着厚厚的粘液和大大的嘴巴,以及嘴巴周边长了四对布满味觉受体的触须,能用于探查食物和猎物,然后用大嘴巴一口吞下。


图片

水中的斑点叉尾鮰 ©USFWS Mountain-Prairie


天生的食用鱼


斑点叉尾鮰能成为烤鱼店家最常用的鱼类之一,一方面因为它是一种非常优秀的食用鱼,营养丰富,肉质鲜美;另一方面,比起草鱼、鲤鱼等本土鲤科鱼,它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没有肌间刺


图片

鲤鱼的X-光照片,可以看出骨头又细又多,还有大量小小的肌间刺(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4])


图片

斑点叉尾鮰的X-光照片,脊椎骨上几乎没有小刺(图片来源:The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 Philadelphia)


肌间刺是一类小而坚硬的骨质棘状结构,由相邻肌节之间的肌间隔骨化形成,在形态结构较为原始的硬骨鱼类,如青草鲢鳙鲤为代表的鲤形目鱼类中,非常常见。


随着鱼类的演化,肌间刺逐渐消失。作为鲇形目的一员,斑点叉尾鮰是完全没有肌间刺的。只要去掉身体中间的那条粗大的脊椎后,斑点叉尾鮰身体两侧剩下的便几乎全是厚实的鱼肉了,非常方便食用。


因此,在被引入中国后,斑点叉尾鮰展现了强大的竞争力,如今成为了烤鱼盘中的常客。


水产养殖的香饽饽


无论是在原产地美国,还是在引入的中国等国家,斑点叉尾鮰都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养殖食用鱼。时至今日,斑点叉尾鮰已经是全球养殖最多的淡水鱼之一,美国的斑点叉尾鮰养殖量更是占据鲶鱼养殖总量的 90%,是美国商业化养殖中最重要的水生动物物种。


图片

美国阿拉巴马州养殖场里的斑点叉尾鮰(图片来源:aces.edu)


而在中国,斑点叉尾鮰最早在 1984 年由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从美国引入并开始养殖。2003-2019 年间,中国的斑点叉尾鮰养殖量几乎逐年攀升,从 2011 年起便占据了全球斑点叉尾鮰养殖总量的一半以上。


图片

中国和全球的斑点叉尾鮰养殖量对比,柱状图是中国斑点叉尾鮰养殖量占全球养殖量的比例(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3])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生产国,中国 2023 年的全国水产品总产量为 7,116.17 万吨,其中养殖产量高达 5,809.61 万吨。斑点叉尾鮰的产量超 44 万吨,在中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中名列第 13 位。


成功的捕食者与适应者


斑点叉尾鮰的成年个体体长通常超过 30 厘米,体重达 1.8-3.6 斤,不过养殖个体通常养到 1.5 斤左右便会上市。在自然环境中,斑点叉尾鮰最长可以长到 127 厘米,而目前有记录的最重个体于 1964 年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桑蒂-库珀保护区被捕获,体长 120 厘米,体重高达 52.6 斤!


图片

斑点叉尾鮰的最重记录保持者(图片来源:IGFA)


斑点叉尾鮰能长这么大,主要是因为它是一种高效的机会主义捕食者,同时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斑点叉尾鮰有着卓越的嗅觉和味觉能力,整个身体和触须内都有味觉受体,能够帮助它们感知并锁定食物所在的位置。它们的眼睛也比其他的鲶鱼更大,方便在清澈的水域中利用视觉捕食。


斑点叉尾鮰的食性极杂,水中的藻类、昆虫、鱼类到各种食物残渣,它们来着不拒!


图片

这条斑点叉尾鮰估计五斤以上,肚子里有一整根完整的火腿肠,也不知道它从哪里捡的


斑点叉尾鮰还有着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尽管最适水温范围为 24°C–30°C,但它能够耐受 0°C–38°C 的水温以及 0-11‰ 的盐度。雄性斑点叉尾鮰还会守护卵直至其孵化,这使得斑点叉尾鮰在野外有着较高的年存活率。


此外,斑点叉尾鮰还具有一种特殊的防御机制——它们进化出了尖锐的背鳍棘和带锯齿的胸鳍棘,在面对捕食者的时候,还能将胸鳍棘外展并锁定,使得捕食者难以下咽,甚至可能被其刺伤。诸如大口黑鲈、北方水蛇、大白鹭、褐鹈鹕等捕食者,都有在捕食过程中遭到胸鳍棘反杀的案例报道。


图片

斑点叉尾鮰带锯齿的胸鳍棘,可以看到棘的基部有一个特殊的关节,能在外展后起到“锁定”的作用(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1])


快速扩散的外来物种


凭借强大的生存能力,斑点叉尾鮰能够迅速在原生分布区外建立稳定种群,是全球扩散速度最快的物种之一。在中国,斑点叉尾鮰在作为食用鱼类引进养殖后,也迅速发生了逃逸,在中国多个淡水流域建立了稳定种群。


图片

长江流域部分常见入侵物种,左下角是斑点叉尾鮰。图中的鱼类位置与分布无关。(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0])


作为外来物种,斑点叉尾鮰已经对中国的本土淡水生态系统造成了多种负面影响。


首先,斑点叉尾鮰在中国缺乏天敌,本土猎物也缺乏有效的反捕食行为。而且这类出于水产养殖目的引入的外来鱼类,通常具备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抗病性强等优良特性,这使得它们面对本土物种时往往具备很强的竞争力,会导致本土鱼类的产量迅速下降。


其次,外来物种有可能携带外来疾病并感染本土鱼类。从美国引入的部分斑点叉尾鮰携带有北美原生的伊氏鲶菌Edwardsiella ictaluri,能够感染中国本土的经济鱼类黄颡鱼。斑点叉尾鮰引入中国后,伊氏鲶菌在部分养殖区域迅速传播,导致区域内超过 50%的黄颡鱼死亡。


图片

中国本土常见的黄颡鱼,即俗称的黄刺骨,是重要的本土经济鱼类(图片来源:vitalliki)


水产养殖具备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随着全球经济与国际贸易的持续发展,可以预期未来会有更多的外来鱼类被引入中国。这是大势所趋,不能因为潜在的入侵风险而因噎废食。


正因如此,对外来鱼类的科学管理也显得至关重要。比如在引入外来淡水鱼种之前,提前进行适当的风险评估,开发物种分布模型,并建立外来鱼类监测网络,以此能降低外来物种的入侵风险。


图片


最后,假如你在野外钓到了斑点叉尾鮰,请不要把它们丢回水里。中国的野生河流并不是它的最好归宿,烤鱼店才是。


152820
烤鱼店最爱用的鱼,老家竟然在美洲?
1132
蝌蚪找真相
新闻
科普中国
蝌蚪五线谱
202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