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存在负热量食物吗?|真相解码
在减肥人群中流传着一个概念,那就是“负热量食物”。
在减肥人群中流传着一个概念,那就是“负热量食物”。如果在网上搜索这一概念,会出现很多结果。有人声称,“某些食物,吃了不但不会长胖,反而会消耗热量,所以多吃就能减肥”,这些食物中颇受欢迎的就是芹菜、西柚、苹果,也有很多“神奇”的减肥法是基于这些食物的,如西柚减肥法、苹果黑咖啡减肥法等。但显然,这些方法并没有终结肥胖问题,那么为什么这种传言还持续占据热搜榜单呢?因为它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即食物的热效应,只不过负热量食物把食物的热效应过度诠释了。
负热量食物是什么
网上流传的负热量食物,其实就是指消化时所需热量大于其本身所提供热量的食物。但必须澄清,从营养学角度来讲,并不存在负热量食物。网络上宣传的负热量食物或相关的减肥产品,只是利用了我们想吃又想瘦的心理。
为什么不存在负热量食物呢?这是因为生物体的主要生存策略之一是储存能量,以备生长发育、繁衍后代之需,而食物正是这些能量的来源。如果真的存在负热量食物,也就意味着这些食物没有营养价值,会使吃了它们的生物越来越衰弱,从这个意义上说,负热量食物的存在并不科学。
虽然网上所说的如芹菜、西柚、苹果等负热量食物并不能真的让人消耗热量,但这些食物大多是健康食物,且大部分含水量多、热量低,还富含膳食纤维,总体来讲是健康饮食所倡导的。但不建议使用“负热量”这种标签,因为这会让人觉得可以通过吃这些食物来抵消不健康饮食,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健康”不等于可以无限制地摄入,如最负盛名的负热量食物西柚,100克西柚能提供30千卡的热量,含碳水化合物7.5克、蛋白质0.6克。按照“负热量”的概念,消化一个西柚消耗的热量大于30千卡,30千卡的能量消耗是什么概念呢?即50千克的人慢跑3分钟才能消耗30千卡,难道消化一个西柚相当于跑步3分钟吗?这显然是不成立的。
食物的热效应决定了不存在负热量食物
吃东西会让人体的代谢提高,大家应该都有体会,饿的时候更容易感觉到寒冷,而进食后身体会逐渐变暖,这就是食物的热效应。研究者曾让受试者住在代谢仓中,通过检测消耗的氧气和呼出的二氧化碳,从早到晚多次测定人体的代谢率,发现在三餐后人体的代谢率会明显上升,而且这种上升会持续一段时间。
从原理来讲,食物的热效应是指进食导致的额外的能量消耗,这些额外的能量主要用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谢储存,又叫食物的特殊热力作用。
食物的热效应=(进食后能量消耗-基础代谢)/食物所提供的能量
由此可见,食物的热效应是一个百分比,不可能超过100%。也就是说,吃饭消耗的热量不可能超过吃进去的东西所提供的热量,即负热量食物是不存在的。一般膳食的热效应在10%左右,即用于消化、吸收食物的额外热量不会超过食物本身热量的10%。
怎么吃才能消耗更多热量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涉及了食物热效应的影响因素。食物的热力作用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吃多少和吃什么。
吃多少 人体摄入的食物越多,用于消化吸收的热量也就越多,但消耗是成比例增多的,一般不会超过摄入的10%。如果吃了30千卡的西柚,需要3千卡来消化,那就储存了27千卡的热量,而吃300千卡的三明治需要30千卡来消化,但储存了270千卡的热量,所以吃得多还会长得更多。
吃什么 蛋白质含量越高,食物的热效应也越高。在三大营养素中,脂肪是利用起来最直接的营养素,热效应最低,其次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在三大宏量营养素中,蛋白质的食物热效应最大,相当于其本身能量的30%,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热效应为5%~6%,脂肪的食物热效应最低,为4%~5%。
研究表明,食物中每增加1%的蛋白质,热效应会增加0.6%左右。同时,高蛋白质食物还能产生更长时间的饱腹感,这种饱腹感最长可以持续24小时。所以,增加膳食中的蛋白质比例有助于控制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