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轻戒断”难不难?

所谓“数字轻戒断”,不同于彻底关闭网络、割裂一切数字联系,而是在数字生活中寻求适度性。

手机不在身边,就跟丢了魂一样;总幻听手机有震动或铃声,生怕错过任何一条消息;铺天盖地的短视频和游戏让人焦躁,却又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感觉只刷了一会儿手机,却发现时间已过了很久……这是不是你的真实写照?

当下,手机已深度嵌入我们的生活、成为必需品,无疑也让不少人数字成瘾。为摆脱这种困扰,“数字轻戒断”成为当下年轻人一种新的自我实践。

什么是“数字轻戒断”?我们该如何找到线上线下间的“虚实平衡”?


在数字技术无孔不入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意识到:手机已悄然对自己的生活形成了一种“绑架”,不再是单纯的工具,而成了自己生活的“主人”。

有人尝试卸载应用、关闭推送,有人尝试“网络隐居”,还有人使用“老人机”,勇敢地进行“数字罢工”,却发现总是在短短几天后难以为继。

若要成为一名长期的数字极简主义者,必须彻底改变生活方式,进行深度的“清理”和长期的“断舍离”,但这在数字时代颇不现实。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尝试“数字轻戒断”,借此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重新夺回生活的主动权。

所谓“数字轻戒断”,不同于彻底关闭网络、割裂一切数字联系,而是在数字生活中寻求适度性。

在具体实践中,有人给每一款应用划定明确的使用场景,遏制其被滥用;有人“划分账号”以区分私域和公域,为自己创造独处空间;有人利用现实锚点,如组织城市漫步、参加线下活动等,用现实体验稀释数字技术造成的悬浮感;还有人阅读纸质书、书写“戒断日记”,在思考与记录中找回那份被快节奏和碎片化信息掩埋的内心平静……

和彻底断网、切断一切数字联系的“硬刚”不同,“数字轻戒断”这一方式更加柔性、温和,虽承认数字技术不可剥离,但坚持数字工具不再成为生活的主人,而是服务于真实生活的工具。这种自我调适不仅仅是行为上的调整,还是一种内心的重构,让年轻人在现实与虚拟之间划清界限,逐渐找回被遗忘的现实触感,重拾自我认同的力量。

图源|上观新闻

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关于“手机戒断”的帖子多达2万余条,网友们还发起了“远离屏幕计划”“今天你被手机奴役了吗”“戒掉手机”等讨论话题,“互相监督手机使用时间”“打卡每天用手机不超过2个小时”等话题热度很高。

从这些行动可以看到,一段时间以来,“数字成瘾”作为一种社会“隐疾”,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危害身心健康。对不少人来说,早上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拿手机,晚上睡觉前迟迟不愿放下的也是手机。对手机高度依赖不仅可能导致颈椎病、近视等健康问题,还可能产生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现象。更令人担心的是,在算法对人的不断“投喂”中,人们会被个性化推荐所束缚,导致大脑的认知能力下降,容易失去自我价值的判断,成为“单向度的人”,甚至“无向度的人”,进而迷失在网络中。

阻碍真实社交。朋友圈发了美食美景自拍后,心情跟随小红点的数字变化波动;社交平台上是e人,现实中却变成i人;看到手机电量即将耗尽,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人们应该生活在以社交为锚点的真实连接中,但是随着网络发展,手机从曾经的沟通工具,逐渐演变成垄断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唯一通道。发微信、发微博、刷朋友圈,看似密切了彼此的关联度,实则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度交往,加剧了群体性孤独。

诱发信息焦虑。每隔几分钟就忍不住看手机,生怕错过重要信息;明明很困了,还在刷短视频、追短剧,根本停不下来;在网上当“吃瓜群众”,忙得不亦乐乎……毫无疑问,我们的注意力正在被手机牢牢占据。过量的信息、更多的互动,将我们的时间切成碎片,沉溺其中的我们在“点一点”“看一看”中往来穿梭,无谓地消耗着大量时间。当过多的时间精力被手机占据,我们容易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失控感”。

图源|上观新闻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26.2小时。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姚明建议未成年人每学期选定一天,开展息屏24小时行动,引发社会热议。

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没有人能做信息社会的孤岛,但我们可以重新思考与数字技术的距离。从这一层面来说,“数字轻戒断”的意义已然超越代际界限,理性审视人与科技的关系,是数字时代的个体与社会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从心里放下手机。放下手机不仅是个物理动作,更关乎心理层面的断舍离。把玩手机的时间用在户外运动、陪伴家人、阅读思考上面,都可以将我们从“线上online”状态中拽出,全身心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在尝试过生活的乐趣和不再被数字控制的自由感后,我们会发现,自己很难再被“数字多巴胺”的虚拟快乐所吸引,反而更珍惜真实生活的美好。同时,还会对数字带来的影响多一分警醒,对自己生活的把握多一分自制力。

拥抱新技术的同时捍卫我们的专注力,这并不相悖。手机只是信息化社会的一个符号或者缩影,在碎片化的时代保持思考,涵养宝贵的专注力资源,让数字信息真正为我所用、被我所用,是每一个网民必备的媒介素养。

倡导“数字健康”。“根本停不下来”恰恰说明,是到了该停下来的时候了。长期以来,一些互联网企业为增加用户黏性,不遗余力地追逐这种“瘾性经济”带来的收益。但是,技术的利用不仅要瞄准经济价值,更要把握社会价值。比如,一些企业在办公软件中开发出“休假”或“离线”功能,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员工的离线休息权。

在技术不断进步的当下,如何更好挖掘技术的价值,需要企业在产品设计中进行道德考量、肩负社会责任,同样也离不开有关部门的监管与提倡。比如,如何形成一套与数字时代更加匹配的文化、伦理和制度?如何提前堵住更多的漏洞,尽量为公众提供一个相对干净又理性的网络空间?如何助力每一个个体,实现更自由、更全面的发展?还有不少问题值得探索。

技术是自由的延伸还是生活的束缚,归根结底取决于我们自己。在“放下手机”的同时,我们戒的不是手机,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愿我们都能通过“数字轻戒断”,找到与技术“和解”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