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特别策划|胡同里走出的城市生态守护者——专访《北京常见野鸟图鉴》主编李兆楠

我希望让人们知道北京这座城市,它不只是一个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它不只有高楼林立的建筑,不只有这么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古迹,它其实还有500多种鸟、80多种鱼类、70多种兽类。还有如此之多的野生动物和我们共享这座城市,共享北京的天空。让人们知道那些野生动物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

图片



本期嘉宾:李兆楠





李兆楠,北京动物学会理事、自然之友野鸟会顾问、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会员、北京市中小学观鸟赛负责人,任教于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  

嘉宾作品

《北京常见野鸟图鉴》

北京市科协“首都科普好书”推荐书目。书中图文并茂,以高浓度的信息量展现了北京地区常见的20目71科416种野生鸟类,是一本侧重野外观鸟识别的实用性口袋书。




胡同里的观鸟启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01

提到“遛鸟”,老北京人肯定不陌生。在北京的公园、胡同、马路,你总能看见遛鸟大爷的身影。笼子里的鸟儿叽叽喳喳,遛鸟的大爷悠然自得。在李兆楠的童年记忆里,鸟是个躲不开的话题

“我是在北京西城德胜门这边的胡同里长大的。”李兆楠回忆道:“从小在胡同里就见到很多人养鸟,那时候对鸟就非常感兴趣。高中的时候,生物老师在课堂上偶然提到了‘观鸟’,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观鸟’这个词,进而了解到了北京‘自然之友’这个组织。”

2009年高考结束后的那个夏天,李兆楠参加了自然之友组织的观鸟活动。“7月15日”这个日期深刻印在李兆楠的记忆里,因为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天坛公园观鸟活动。

虽然他是第一次参加正式的观鸟活动,但在此之前对鸟就有不少细致的观察,和野鸟会的老师们交流起来已然不是一个“观鸟小白”,因此老师们打趣他是“带艺”参加活动的

大学时期,李兆楠的观鸟热情有增无减。他习惯于去观察校园里的鸟,养成了浏览各类鸟类论坛识别版的习惯。这种持续的积累让李兆楠在鸟类知识方面不断增长,也为他后来参与《北京常见野鸟图鉴》的编写工作奠定了基础。

目前,李兆楠在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工作,同时作为北京市中小学生观鸟赛负责人,也会定期开展鸟类科普讲座和活动指导。李兆楠笑着说:“经常有朋友跟我说很羡慕我的工作,羡慕我可以把兴趣和工作结合起来。”




三代图鉴的传承与创新:不变的是坚持和热爱

02

2024年,由李兆楠等人主编的《北京常见野鸟图鉴》出版了。提到了这本书,李兆楠满是自豪,聊起来也是滔滔不绝。

“2001年由高武老先生主编的《北京野鸟图鉴》正式出版。2010年我19岁,那会儿我刚上大学,自然之友准备出第二代图鉴,我有幸参与其中。2014年我参与编写的《常见野鸟图鉴 北京地区》正式出版。”李兆楠口中这两本鸟类图鉴都有着丰富且实用的观鸟知识,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绿宝书”。

“第三代‘绿宝书’既要传承高武老先生的学术经典,也要有所创新。以往书中很多好的东西我们留存,当然还要增加一些新的东西进去。”《北京常见野鸟图鉴》是第三代“绿宝书”,这本书不仅延续了前两代绿色封面的传统,更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李兆楠介绍道,这本书的编写过程充满挑战,三位作者中有一位常驻云南大理,他们通过线上会议坚持了两年多,几乎每晚都要讨论两个多小时。

在2024年的第三代图鉴中,他和团队新增了101种鸟类记录。这是因为随着城市绿化改善和环境保护的加强,鸟类在北京的分布情况也发生了改变。除了书中鸟种数量的增加,李兆楠在交流时也提出了第三代图鉴的四个创新点。

第一,归纳了鸟类分类新进展,体现新的科研成果,有利于读者及时掌握鸟类学的前沿新知;文末撰写《北京鸟类研究简史》一文,详细梳理了老一辈学者在北京的鸟类发现和研究过程,弘扬科学家精神。

第二,系统培养科学观鸟思维:以图示的形式表现鸟种地理和时间分布、生态环境和所属的生态类群。为使读者一目了然,还选取了100多种本地常见或鸣声辨识度较高的鸟类鸣声,可供读者扫码获取。

第三,功能性美学设计:采取“口袋书”的开本尺寸,便于户外随身携带;折叠书封展开为一张精美的“北京观鸟地图”,将北京的观鸟点和代表物种尽数呈现;封底勒口处设计为刻度尺,可供使用者在户外拍摄参照之用。

第四,深度考证民间生态智慧:整理、考证了北京地区每种鸟的俗名、别名,建立科学命名与地域文化记忆的对话桥梁。既能便于从业人员走访调查使用,又增加了地域文化属性和趣味性;

“这本书的定位是一本口袋书,就是它可以随时放在兜里,去野外的时候带在身上。”李兆楠解释道:“虽然它尺寸很小,但信息量非常大,是非常实用的一本野外手册。”

李兆楠告诉记者,书中很多有趣的鸟类俗名等称谓,都是他和团队成员在走访考察过程中得来的。“有些鸟叫‘驴粪球’,听起来非常讨喜,非常有趣,但其实都有它的道理,民间的这些称谓一方面增加了趣味性,一方面还包含科研实用性。”




在现代化的北京:人和鸟共享同一片天

03

“北京这样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一个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城市,一个高楼林立的城市,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样一个城市跟野生动物或者跟鸟类不挨边,觉得野生动物往往是人迹罕至的山区、旷野可能才会有。

但是其实就在北京这1.6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超过500种野生鸟类。全国才有多少种鸟类?1500种!”李兆楠强调“这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和反差”。他希望《北京常见野鸟图鉴》的存在可以回答人们:“北京都有哪些鸟?”“这些鸟我们怎样才能见到它们?”

在AI识别软件盛行的今天,李兆楠依然坚持纸质书的独特价值。“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大家可能急于得知一个东西,这反而忽略了它背后的这个逻辑链条。

它识别的这个依据是什么?电子工具可能迅速给出答案,但往往隐藏了鉴定过程。”他不认为电子工具和纸质书籍是“零和博弈”,二是可以互为补充。书中更多的细节可以帮助人们去检验电子工具结果的准确性,更加深入地学习。

谈到希望读者从书里收获什么,李兆楠说:“我希望让人们知道北京这座城市,它不只是一个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它不只有高楼林立的建筑,不只有这么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古迹,它其实还有500多种鸟、80多种鱼类、70多种兽类。还有如此之多的野生动物和我们共享这座城市,共享北京的天空。让人们知道那些野生动物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