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
这对地外文明的夫妻造访地球,他们以神的姿态带来了科技,可殊不知就是这种“救世”的行为却将人类带向了毁灭... ...
我和我的妻子是两个在宇宙中游荡的旅者。在母星有很多敢于探索未知的开拓者,在他们前仆后继的开拓下,母星星系相邻的两个星系虫洞在很久以前就被建立起来,这让跨星系航行变得十分简单。可即使是这样,仍然有一小部分像我们这样的人宁愿乘坐光速飞船也不通过虫洞直接到达目的地,我们是纯粹的旅者。当大多数人们把目光投向宇宙深处时,我们却致力于探索别人不愿探索的地区:银河系的蛮荒地带——科学家曾经对这些地区进行过观测,得来的结果让那些喜欢冒险的人很失望——没有罕见天体。
“这些都是沙滩上没有珍珠的贝壳。”开拓者们诗意的描述这些蛮荒地带。
他们认为去探索这些近在眼前的地区是在浪费时间,于是便将目光投向迷人的宇宙深处。但我们不同,与其去和危险搏斗,倒不如去这些没有危险也不失乐趣的地方。我们这一次要去的是母星系第三旋臂的534826地区。这儿的观测数据已经很久没更新了。
比起那些最新式的能够直接建立一个虫洞进行时空跃迁的飞船,我们所乘的这艘老古董依靠湮灭反应产生动力,几乎每到一个新的恒星系就要补充一次燃料。
“快看,一个新的恒星系!”妻子突然指着屏幕激动地说。我凑了过去,它确实是新生的,只有一个像素点大小,不仔细看甚至都发现不了。与屏幕里那些标注着各种各样参数的星体相比,它什么也没有,只是孤独地漂浮在太空黑色的背景中,显得那么暗淡渺小却又与众不同。
我把屏幕放大:“它确实是新生的,星图上并未记载过此地区有八行星的恒星系。”
“我们捡到了贝壳里的珍珠。”妻子抱住我开心地笑着。
我临时改变了航线,这会浪费大量燃料,但妻子说这是值得的。我听她的,因为我爱她,是黑洞之于光的那种爱。
我们的旅行将从这个恒星系的最外行星开始,模拟画面上,八颗珍珠一般的行星围绕中心的恒星缓缓转动着。
“四颗固态行星,四颗气态行星,它们之间还有一个戒指一般的小行星带,多么精妙的平衡!谁能知道,这黑暗的荒漠里竟然藏有这么美丽的珍珠?”妻子转过头来含情脉脉的注视着我,从她的眼里我看到了那颗炙热的恒星。
飞过小行星带后,我问妻子:“这儿可能有智慧生物吗?”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在探险时发现了智慧生物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我们不能准确确定他们的文明程度。不过在这个连星图上都没有记载的恒星系里,有智慧生物的可能性非常低。
“不太可能。不过要是有的话,他们会在哪儿呢?我感觉到他们会在固态行星上。亲爱的。”妻子看了看我,她的直觉一向很准。
“那么,哪一颗呢?”我调出四颗固态行星的三维模型。
“我认为是这颗蓝色的星球。不过其他三颗星球也有可能。他们也许住在地下。”
“那我们就先去最外面的那颗吧。”我放大了最外面的那颗固态行星,苍凉的红褐色映入眼帘。
“这是红色的荒漠星球,我没发现上面有智慧生物的痕迹。”我说。
“亲爱的,你总是不仔细,他们很可能居住在地下。不过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已经被宣判了死刑。”妻子沉默了一会儿,“他们不愿离开母星,在其资源消耗殆尽时转入地下生存,偏安一隅无异于慢性自杀,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是啊,他们不知道那深邃的宇宙才是他们最终的归宿。”
“那我们就去这儿吧,之后再去那颗蓝色的星球。”妻子确定了航线。
“难道我们不直接去吗?那里存在文明的几率最高。”
妻子没回答,在引擎启动的前一秒,她冲我眨了眨眼,我明白她的意思——触手可及的才最诱人。
飞船速度很快,片刻之后我们已经降落到了这个星球,我们走出舱门,举目望去是一片红色的荒漠和绵延不绝的山脉。文明能级检测在飞船降落时就已经自动开始,主要是探测地表的引力波指数。十几分钟后检测结束,结果显示在两极存在固态水的地区有微生物,不过这远达不到文明的标准。
“看起来这里没有文明。”
“是的,但这里有还在工作中的探测器,而它们的来源只有一个。”妻子指向天空,那是蓝色星球的方向,后来我知道,人类把它称作“地球”。
二
地球的景色美不胜收,比我曾经去过的任何一个星球都要美,从西伯利亚到大堡礁,从撒哈拉沙漠到亚马逊平原,我们走遍山川河流,看遍冰霜雨雪。但最美的还是日出日落。我和妻子常常坐在无人的山顶上,看着太阳从地平线升起落下,一坐就是一天。白天,太阳的光芒掩盖群星,我们得以观赏地球的景观。到了黑夜,地球上的细节就被隐去,取而代之的是横亘于夜空的银河。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已经了解了人类历史,令我感到吃惊的是战争从未停止过,甚至在短短的几十年间爆发了两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就连核科技的发展都是由战争推进的。最后我们决定和人类文明进行接触。
“亲爱的,我们不能让他们这样自相残杀下去了。”
“是的,把技术传授给他们。”
为了不引起恐慌,我们只联系了联合国秘书长。虽然已经打扮成了地球人的模样,但当我们出现在他的私人住宅时还是把这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吓了一跳。他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现在终于相信上帝了。”
在妻子的要求下,人类为我们举行了一个简洁且秘密的欢迎仪式,地点就在秘书长官邸。接待我们的是一个由联合国秘书长和全球主要国家领导人组成的欢迎团。
“你好。”我们与他们一一握手,有些人还心存疑惑,因为我们此时的样貌就是两个平平无奇的地球人。
“不必如此拘谨。”我站起身走到一颗银杏树旁,这种植物在地球上有两亿多年的历史。“秘书长先生应该都通知过你们了,有什么想问的都可以问。”
“你们此行有什么目的?”在一段沉默之后,秘书长首先开口了,他明显是替其他不知所措的人们问的。
“旅行,”妻子走到我身边伸出指尖轻轻抚摸着银杏叶片:“亲爱的,这叶子真美。”
“你们什么时候离开地球?”
“很快,把技术传给你们后我们就会离开。”我摘下一片叶子。
“哦不,它会疼的。”妻子握住我的手,她捧着这片银杏叶,像是母亲怀抱着自己刚出生的孩子。
“什么技术?”有人问。
“让人类不再钻木取火、茹毛饮血的技术。”我回答道,“用你们的计算机设备就可以读取,内容很多,从可控核聚变到正反物质湮灭都有,你们消耗生物尸体产能的技术该淘汰了。”
“这些技术在哪?”有人高声问。
妻子小心翼翼的收好那片银杏叶:“在秘书长先生的书房里。”
秘书长朝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请允许我替全人类感谢你们,还有什么需要我们做的吗?”
“没有了,不过你们一定要记住和平是一个文明探索宇宙的必要条件,不要毫无意义地浪费地球资源。”
“我们当然珍惜和平。”
“那就好,我们要走了,再见!”
“请允许我们再次感谢你们。”
我和妻子走出官邸混入人流,现在正是晚高峰,路上车水马龙,路人行色匆匆,没有人注意我们,西边的天空被缓缓落下的夕阳映成了紫红色。“真美的落日……”
飞船离开地球后以光速飞往原定的目的地。但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们这种旅行者发现其他文明后的标准流程是观测并上传数据,与低等文明产生交流是被严令禁止的,而擅自传授技术更是严重越界的行为。
“怎么办?”妻子有些担心,最坏的结果是我们再也无法旅行。
我扑到计算机前飞快的查询了每次旅行前都要更新的数据库,万幸的是并没有检索到“人类文明”,这说明母星还不知道人类的存在,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立马回到太阳系进行观测,掩盖我们曾向人类传授技术的事情。母星每天能发现成千上万个低等文明,应该不会有人注意到我们。
“我们回去。”我立马关闭发动机,飞船在光速飞行时无法大幅度转向,而突然减速消耗了大量燃料。
航行数据在屏幕上自动显示出来:光速引擎在208时-314时开启,距离重新进入太阳系的时间还有23时。
在光速飞船上的我们根本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但由于时间膨胀,地球已经过去了四百多年。
“想想这四百多年他们能做些什么,”妻子搂住我,“他们的航天器也许已经到了半人马座。”
我知道她是在安慰我,但她这么想有些过于乐观,四百地球年在宇宙尺度上微不足道,我很难相信他们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实现跨恒星系航行,不过我倒是也很期待看到现在的太阳系变成了什么样子。
飞船停泊在地球近地轨道上开始分析航行中探测到的数据,令我们诧异的是并没有发现其他行星有人工改造的痕迹。现在正是日出,地球巨大的弧形边缘上缓缓地出现了一抹金色。从太空中看去,地球和四百年前别无二致。是啊,才过了这么久,能发生多少变化呢?
我们满怀激动地降落在纽约,四百年前的那个午后我们就是在这里把技术传授给了人类,我还记得那颗银杏树,如果保存得当,我还能见到它。
但当我打开舱门时却什么也没看到。没有鲜花、掌声,甚至一个人影都没有,四周是一片平原,远处依稀能看见铅灰色的断壁残垣,而我之前从未在地球上看见过如此景象:地面是一种诡异的棕灰色,天空是灰蒙蒙的,空气中好像有一层薄雾。
发生了什么?导航系统分毫不差,这里就是纽约。
AI这时给出了环境检测结果,上面有一个数据被标成了刺眼的红色——核辐射。
纽约的核辐射指数比四百年前高出一万倍。
我们立马就明白了。
“核战争?”妻子的眼里含着泪,我不敢看她。
AI又传来消息,在九十公里外发现了一处明显具有人工痕迹的建筑。图像显示那是一个巨大的黑色长方体,高两千米,宽三百米,矗立在天地间,与周围的平原形成强烈的反差。
妻子看到那长方体的一瞬间就失声喊了出来:“一块墓碑!”
“墓碑”这个词语使我们从人类那里学来的,它象征着死亡。
当我和妻子站在墓碑底部抬头向上看时,只能看到比太空还要黑的黑色。
妻子颤抖着伸出手,当手碰到墓碑的那一刻,她的泪终于流了下来,她哽咽道:“这是我们的技术……”
我们传授给人类探索宇宙的知识,却被他们用来制作自己的墓碑。
AI帮我们检测出的碑上的文字最终证实了我们的猜想——这是一块人类文明纪念碑。
我们站在碑前,久久的沉默。
“人类文明约起源于公元前4000年。
2035年,外星旅客造访地球,传授给人类海量科学技术,但其并没有被公平地共享给所有国家。
2040年,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是一场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反对个别大国外星技术垄断的世界战争。
2042年,第三次世界大战以一场无差别的核轰炸结束,这场战争消灭了地球上近五分之二的人口。
2050年,人类已经掌握千分之三的外星技术,可控核聚变实现技术突破。
2XX4年,第四次世界大战爆发
……
2X00年,人类已经掌握约千分之五的外星技术,但对其研究已经趋于停滞。
2X35年,人类文明纪念碑工程启动。
2X50年,人类文明纪念碑工程完工。
……”
我们没再读下去,结果已经不重要了,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难辞其咎。妻子早已泣不成声,此时我想起了那个人类科学家曾说过的话:“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使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会使用棍子和石头。”
“他们……还在这里吗?”妻子哽咽着问我。
我想起刚才屏幕上显示的除了那个刺眼的核辐射指数,还有一条行星文明能级检测的数据,结果显示现在地球上存在文明的可能性不足百分之一,这几乎宣判了人类的死刑。
“人类肯定还在,但文明已经不可能再延续下去了,”我强打起精神,“我们该走了。”
“可是,燃料已经不多了……”妻子的眼神中充满了绝望,“飞船最多还能飞三光年……”
之前每次旅行的路线都是精确计算的,这回一次航行就改变了两次目的地,大量的燃料被无意义的浪费了,而燃料只能通过恒星补充。在飞船靠近太阳后,会吸收它喷发出的带电粒子流并将其转化为反物质以供湮灭反应,这应该不会对地球产生什么影响。人类的结局也许已经注定,但地球还在,我相信不久之后这里又会出现新的文明,我衷心的期待着……
这时,已经快落到地平线以下的太阳正尽力把最后一点余热散发给这片即将迎来黑夜的大地,大地之上矗立着一块孤独的黑色墓碑,而落日为它镀上了一层消逝的光芒。不知是不是有意为之,在这转瞬即逝的一刻,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块墓碑,那七个被霞光映得触目惊心的大字都会显示出来,也许,这正是他们最后的纪念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