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北京中轴线“添砖加瓦”丨刘彦琢:打磨细节 赓续文脉
在这条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上,凝聚了中华民族数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北京中轴线,浓缩了自夏、商、周以至宋、辽、金等朝代的历史轨迹,积淀了几千年的都城建筑精华,承载着博大的智慧和深邃的哲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这条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上,凝聚了中华民族数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本栏目将邀请大家,一起聆听参与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的亲历者,讲述他们与北京中轴线的故事。
打磨细节 赓续文脉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景观专业副总工程师
刘彦琢
作为南中轴路(永安路——珠市口大街)项目的景观负责人,2019年至2023年期间,我全程参与了该项目的设计工作,亲眼见证了南中轴路从经久失修到焕发古韵生机的全过程。当我的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9项世界遗产的消息时,自豪感与欣慰感无以言表。
南中轴路项目处于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中的“南段道路遗存”位置,是北京中轴线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北长523米,东西宽70~110米,是遵循北京老城整体布局,融合道路交通、景观绿化、历史文化的街廓整体空间改造提升项目。
自南中轴路项目开展以来,我和项目团队近百次奔走踏勘,足迹遍布整个项目现场,道路、绿化、设施、土壤、管线等众多复杂交织的元素时刻印于我的脑海。
为了最大限度复原项目原貌,我和项目团队一遍遍查阅北京与中轴线历史资料,研读中轴线及周边建筑环境;梳理空间布局、环境风貌、文化传承、慢行系统、游憩节点设置等要求;调研沿线市民出行、胡同百姓生活及游客游览需求等,通过无数次沟通协调、克服客观环境所限,提出了传承历史、满足功能、有机融合现有环境的实施方案,并最终获得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及相关委办局的高度认可。项目建设完成后,再现了“一轴贯通”的历史景观,实现了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城市功能的优化提升。
南中轴路作为中轴线南端,曾经承载着深厚的南城文化底蕴,是与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区域,因此在复建过程中我们关注每一处细节所蕴含的独特历史文化意义。就拿御道灯具来说,虽然在整个项目任务量中所占比重很小,但灯具的外观设计对呈现南中轴路整体景观非常重要。如今回忆起当时设计御道灯具、安装实施过程的小故事,仍能体会到这一盏盏灯不仅照亮了古老中轴线的夜晚,也照亮了设计团队与古都跨越时空交流的融合之路。
这段故事在我和团队成员接到设计任务的一刻开始,怀着对北京中轴线的敬仰,我们仔细查阅了所有关于中轴线的历史史料,尤其是关于明清皇家建筑和胡同民居的文献后,我和设计团队一致认为御道灯具设计既要体现南中轴作为城市秩序严谨性体现的庄重与威严,又要与南中轴沿线民居风格相协调,还要引入古都生命力的现代元素。
理论上简单,但进入实践环节,并没有想象中的容易。当时我和团队常常熬至深夜,无数次沉浸在图纸与模型之中,只为实现丝毫不差的完美。经过反复推敲,我和团队设计出一款借鉴了古建筑方柱和屋顶造型,并选用环保节能的LED光源,使得灯具既保留了古典韵味,又能符合现代审美和功能需求。
然而,设计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灯具加工的过程中,由于御道灯具属于特制灯具,工艺相对复杂,遇到了加工制作单位对设计方案的理解不到位、灯具材料选择不当、加工工艺粗陋等现实挑战。当第一次看到加工的灯具样品时,我心中无比失望,感觉之前付出的努力都白费了。
然而心中的使命感敦促我要立即根据加工制作单位的实际情况优化设计方案,同时也要求灯具加工制作单位优化加工制作技术。而二次返回的灯具样品同样不理想,面对不顺利的现实,我和团队没有放弃,进一步密切与灯具加工制作单位的技术细节交流,到制作一线与工人们并肩作战,共同解决技术难题。这份执着与热情感染了每一个人,大家齐心协力,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将灯具从图纸变成了现实。经过灯具尺度、色彩、纹样、技艺等环节从整体到局部的多番打磨,又把御道灯具放置实际场景验证,在现场整改数十次,终于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御道灯具不仅仅是照明工具,更是北京中轴线文化的传播者。如今,白天人们漫步在南中轴路上欣赏着,感受着历史的沉淀与中轴线的活力,夜幕初降,人们享受着两边路灯营造的光影之美。我和团队成员看着自己心血的结晶,眼中闪烁着欣喜。我知道,这是我们与北京中轴线之间不解之缘的见证,更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工匠精神的传承。在南中轴项目进行的4年间,我和项目团队一直斗志昂扬、砥砺奋进,带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让城市更美好的责任与目标,奉献自我力量,铸就经典。为北京中轴线“添砖加瓦”,期间虽有艰辛付出,但更多的是收获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