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还在下!新闻中的这些气象名词,你看懂了吗?

“列车效应”“冷涡”“降水量”“强对流天气”“飑线”“切变线”“副热带高压”

当前已进入主汛期
雨情汛情牵动人心
我们经常会在新闻报道中
看到一些气象名词
例如
“列车效应”“冷涡”
“降水量”“强对流天气”
“飑线”“切变线”“副热带高压”
……

那么
你了解这些气象名词吗?


列车效应

要解释列车效应,可以想象一下,当一个人站在铁道边,一列火车经过时,会有什么感受?


火车有很多节车厢,当其经过时,肯定有很多节车厢一节一节地经过,而此时站在铁道旁的人会不断地感受到火车带来的巨大冲力。

这就如同排列成串的对流云降水,每一个对流云(被称为对流单体)都会产生短时强降水,而当多个对流云团依次经过某地时,其所产生的降水量累积起来,就会导致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这样的现象在气象学上被称为列车效应。

与稳定云团带来的降水不同,列车效应下的短时强降水更容易累积产生暴雨或大暴雨,而这也使列车效应成为短时强降水与暴雨之间重要的联系桥梁。


降水量

气象上常用的降水量,是指某一时段内,一个观测点单位面积上测得的降水深度。气象部门要用标准雨量筒或虹吸式雨量计等进行测量。以标准雨量筒为例,它是测量在某一段时间内的液体和固体降水总量的仪器,一般为直径20厘米的圆筒。

通常我们在天气预报中看到的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量级,就是用降水量来衡量的。


以24小时为例,降水大于等于50毫米称为暴雨。我们做个类比,一节5号电池高度约50毫米,暴雨相当于在单位面积里,一天下了一节5号电池的高度;大暴雨就是两节5号电池高度,特大暴雨250毫米大约相当于两个普通易拉罐的高度。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并不算强,但实际上,降水量是在气象观测场里用特定仪器测量的,周围没有任何建筑物或高大植被,它与路面积水有本质区别。

低涡与冷涡

在解析强降雨天气的成因时,总能看到“低涡系统”一词。低涡其实是夏季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之一,一般来讲暴雨主要出现在低涡前部。

低涡是出现在北半球空中的一个低压系统,是一种逆时针旋转的涡旋,通常存在于1500米到3000米的高度。一般冷空气进入低涡后部,在低涡的前部,西南风与东南风的暖切变处产生暴雨。

再说说冷涡,近期南方的雨下个不停,东北、华北等地也频频出现降雨和强对流天气,这与冷涡天气系统有关。


点击图片查看“东北冷涡”手绘科普

顾名思义,冷涡就是冷性低涡,主要存在于中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上层(5000米左右)的冷性闭合低压环流系统,其中心气温明显低于四周。“涡”在北半球的高空空气是逆时针旋转,冷说明它是携带冷空气的涡旋。

强对流天气

在气象学上,强对流天气是指由深厚湿对流产生的剧烈、破坏力强的灾害性天气,冰雹、短时强降雨、龙卷风……这些都属于强对流天气。



夏天,上午本来蓝天白云、烈日炎炎,下午忽然风云突变、暴雨倾盆。其实,夏季午后,经阳光一上午的照射,地表附近的热空气在午后被加热到极限,产生强烈上升气流,成为强对流天气的重要动力。

这些强对流系统,如同闹脾气的小孩,一旦不顺心就要发作,这样的一个小孩可以看作一般风暴单体;几个闹脾气的孩子聚集在一起,能量升级,风暴聚集成为多单体风暴;而当一群小孩站成一排,一起闹脾气,就更令人难以招架了,对应的系统就是——飑线。



一个强对流系统一般也不止对应一种强对流天气,如狂风暴雨通常都是相伴而生。

在汛期
还有一些常见的气象名词
一起看手绘动图了解↓






你还想了解哪些气象名词?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