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网红夫妇溺水身亡!警惕这个“头号杀手”

一旦发生溺水,如何自救,牢记这三招。

7月4日,一对红夫妇在钓鱼时意外落水,但因溺水时间太长,均不幸遇难。当地水利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出事的地点并不是河道,而是一个水坑。此事发生前,官方曾提醒过不能在该区域垂钓,事后也和辖区街道办加强了管理。

近期,各地发生多起溺水事故

痛心之余,再敲警钟



案例警示


01

7月2日,福建莆田1名五旬男子野泳时发生意外,被发现时已经身亡。该处水域是野泳“胜地”,每年夏季有很多人前来,虽然周围设置了警示牌,但仍有不少人下水游泳。

02

6月28日,广东惠州三栋镇,3名17岁青年结伴到水库游泳,但都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不料中途发生了溺水事故,一人溺水身亡


03

6月24日17时54分许,贵州铜仁市德江县,一名男子在河里游泳时,身体不慎堤坝的排水口牢牢吸住,无法动弹,消防救援人员经过3小时的紧张处置,成功将男子救出。据了解,事故水域属于禁止游泳的区域且岸边立有明显的安全警示牌


04

6月23日凌晨,重庆4名年轻人夜晚来到中渡口码头,其中两名年轻男子无视岸边警示标志,贸然下江游泳。不幸的是,一名男子不幸溺亡


溺水事故大多发生在野外水域

包括江河、水库、水塘、溪流、水潭

其危险程度往往超出想象

即便看似温柔的水面

往往也藏着凶险

稍不留神

就会有危险找上门

一旦发生溺水

如何自救

牢记这三招

↓↓↓


技能一:水母漂





如果不慎落水,落水者要保持冷静,尽量不要在水中挣扎,用双手抱住膝盖,让身体保持蜷缩,采用水母漂的方式,身体就会慢慢浮出水面。


浮上水面后再迅速翻转身体身体仰卧,头部向后,这样可以使嘴巴、鼻子和肺部尽可能地露出水面。


尽可能用嘴吸气、用鼻子呼气,不要大口呼吸或深呼吸,这样可以延缓身体下沉的速度,等待救援。


技能二:用瓶子制作漂浮物





如果是必须涉险才能逃生,比如发生城市内涝,你的车被困住,并且一定要逃生,你还不会游泳。

教大家用空瓶制作漂浮物:首先拧开瓶盖,将衣服靠近领口的部分贴住瓶口,再将瓶盖直接盖在衣物上拧紧。最好能有两个水瓶,以v字型托住下巴


这里存在一个误区,人们普遍认为选择的漂浮物的浮力要完全承托落水者的身体重量,其实并不需要,只需要让落水者的头部在水面上就可以了


在有时间准备的情况下,只需要收集6-8个空瓶,将水瓶按照前胸3至4个后背3至4个的排列方式竖直拧紧在衣物上。


再用一根绳子在腰部系紧,就可以作为一个简易救生圈使用了,边漂浮边等待救援,从而大大增加生存几率。


技能三:用裤子制作漂浮物





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裤子制作成漂浮物,实现自救或互救。首先,我们要脱掉裤子,把两条裤腿打死结,拉好拉链后保持拉链面朝下。


把裤腿套在头上。把裤腰展开,用手击水让空气进入裤子。


充气后用手攥紧裤腰,这样就可以浮起来了。


溺水者能否获救

很大程度取决于

能否迅速地将溺水者从水中救出

及时施行正确的抢救

但是,事实上

很多溺水者无法挣扎呼救

这些溺水表现

要知晓


溺水的九大表现


头离水面很近,嘴巴位于水面下

●头向后倾斜,嘴巴张开

●腿不动,身体垂直于水面

●双眼无神,无法聚焦

●紧闭双眼

●头发盖住了额头或眼睛

●试图游向某个方向,却未能前进

●试图翻转身体

●做出类似攀爬梯子的动作





今日起,本市百万中小学生

迎来7周零6天的暑假

外出游泳、野外戏水的人开始增多

青少年儿童溺水事故进入易发、高发期

据权威部门统计

溺水是造成中小学生意外死亡的

头号杀手

预防溺水“六不准”、“四不要”

一定要牢记!

↓↓↓


预防溺水六不准、四不要

1

学生防溺水“六不准

不准私自下水游泳

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不准在无成人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不准不熟悉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


2

学生防溺水“四不要”

不要在没有家长陪同下私自下水游泳

不要在设置有警示标识的水域游泳

不要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地方和野外水源游泳

不要在上下学途中和假期在水源周边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