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来临,警惕病从口入

食品加工环节污染 洪涝灾害期间,食品加工场所、厨房、厨具、餐具等可能被淹而导致污染,加之缺乏清洁水进行清洗,可能导致食品加工制作时被污染。


汛期来临

警惕病从口入


一、汛期主要食品卫生隐患





01

食品原料受到污染


洪涝灾害发生时,粪便、生产生活垃圾、有毒化工产品(如农药、鼠药、重金属等)可能会随水流扩散,储存的食品、原料、田间作物等可能会被浸泡、污染。


02

食品加工环节污染


洪涝灾害期间,食品加工场所、厨房、厨具、餐具等可能被淹而导致污染,加之缺乏清洁水进行清洗,可能导致食品加工制作时被污染。


03

卫生服务可及性降低


当地医疗卫生服务场所、设施和设备等遭到破坏,影响正常的医疗卫生服务,若病人得不到及时治疗,潜在的传染源得不到妥善管理,进而也会增加污染食品的机会。


04

病原菌易滋生


汛期高温高湿的环境十分有利于致病菌的生长繁殖,加速食品的腐败变质,污染机会也相应增多。







二、如何预防病从口入




01

食用安全食物


洪涝灾害期间饮食卫生条件有限,避免食用高风险食品。


不吃生食、不饮生水。食用烧熟煮透后的食物,尽量饮用烧开的水或瓶装水。


熟食室温存放不超过两小时。熟食应及时分类冷藏保存,室温存放不超过两个小时,冷藏后再次食用前务必彻底加热。

不吃被污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腐败变质、不新鲜的食物,不随意捡拾、使用洪灾水域漂浮物。


不食用死因不明或溺死的畜禽或水产品,不采摘食用野生蘑菇、野菜和野果。



02

使用安全的生活用水


若供水系统被破坏,应该选择经消毒处理的水清洗食材。不使用未经处理的地表水和雨水清洗食品原料、瓜果、蔬菜和餐具。


03

保持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生熟食材应有专门的存放地点、容器和处理用具,分开放、分开洗、分开切。

饭前便后、准备食品期间均要注意保持手部清洁卫生。


保持厨房清洁。若被淹,食品加工、制作、储存的场所及用具要及时清洗消毒,确保安全后再使用。


04

合理储存食物


汛期或洪涝灾害期间,囤积或集中供应保障性食品时,应注意选择耐储存的食品种类和食材。


储备易保存、不易变质的食品。尽量选择定型包装食品(如方便面、压缩饼干、罐头等),少囤简易包装、生鲜食品等储存条件要求严格、保质期较短的食物。

尽量将食物加盖存放在干燥的高处,做到防潮、防蝇、防虫、防鼠。


05

储备药品,及时就医


汛期,家中应提前储备一些常用止泻、止吐、抗菌等药物,如黄连素、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等。注意留存所在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村卫生室医生的联系方式,若胃肠炎症状得不到缓解或恶化,及时寻求专业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