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震,这些内容您需要了解……

近期关于地震的报道牵动着人心

地震如何形成?

地震是否可以预测?

地震发生后,如何科学避险?

这些知识您一定要了解

↓↓


地震是怎么形成的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经过能量的聚集,在某些部位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引起地面一定范围的振动、传播。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刮风、下雨、闪电、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从震源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弹性波,常分为面波体波两大类。沿地面或界面传播的称为面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称为体波, 按介质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的关系,体波又可以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Tips:

地球大体分成了地壳、地幔和地核3个层圈,再进一步划分,还可以分别分为更次级的层圈。例如:地幔可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顶部为固体状态的岩石层,它与地壳一起共同构成了岩石圈。岩石圈之下则是厚度数十千米至200千米的软流圈。那么,科学家是如何知道地球有这些层圈的?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地震波。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震发生时,震源会发射出不同类型的地震波,地震波在不同介质里的传播速度并不一样,比如:P波在固态、液态物质内部均能传播;而S波只能在固态物质里传播,遇到液态物质时无法传播。



纵波使物体产生弹性振动的方向与波传输的方向相同,横波使物体的变形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其中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

地震发生时,因为纵波速度快最先到达地面,但其振幅相对较小,破坏作用也相对较弱;横波与同时或更晚到达的面波,速度慢,但振幅大、破坏作用最强。


地震有多强?
地震的规模称为震级,通常用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于1935年时提出的计算方案来划分,因此被称为里氏震级。里氏震级每增加一级,释放的能量约增加32倍。一次6级左右的地震相当于美国在广岛投下的那颗原子弹的爆炸当量,即约等于1.5万吨TNT。
地震还有一个参数叫做烈度,是地震波传到地表以后,对地表的建筑物、基础设施造成破坏的程度,它与建筑物等基础设施的质量有非常大的关系。

震源、震中和地震波示意图

一般来讲,越是接近震中的位置,地震波的破坏能量越大,地震烈度也越大;越是远离震中的位置,地震波衰减的越多,破坏力越小,烈度也越小。

完全理想情况下,烈度值应该是以震中为中心的同心圆但是地下的介质并不是均匀不变的,地震波的传播往往受到岩石的岩性和构造特点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有时,离震中较近的地方反而可能相对安全,建筑物倒塌的很少;而稍远一点的地方,建筑物的损毁情况反而会更严重。烈度还与建筑物的质量有关:建筑物的质量特别差,倒塌损毁就比较严重。


地震能预测吗?

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一直坚持地震是可以预测的。他曾提出通过观测地应力的变化来预测或预报地震。

通俗地讲,岩石在地下要承受各种外力作用,比如重力作用、周围岩石的挤压作用、热胀冷缩引起的挤压或拉张作用等等。岩石内部为抵御这些外力的影响,会产生相应的反作用力,这种在岩石内部积累的力就是地应力。

一旦岩石中积蓄的地应力超过岩石的承受限度,岩石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断裂或错动,造成地面的震动,这就是地震。岩石内部地应力积累的时间越长,能量越大,断裂和错动的规模就越大,地震的震级就越高。通过测量地应力的强度和变化规律,有可能预测或预报地震。

但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科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地震是不可以准确预报的。1997年,国际顶级学术刊物Science专门对地震能否预报开展了一次学术争论,但是没有取得统一认识,到目前为止,地震预报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地震预报必须同时包括时间、地点和强度由于地震情况复杂,有些地震能预报,有些则无法预报。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

我国第一个地震立体观测天基平台“张衡一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于2018年2月2日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成为我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天基观测平台的首颗卫星。

虽然地震预报仍在苦苦探索,但是地震预警是开展研究的重要方向,“地震预报”是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地震事件事先发出通告;而“地震预警”是指突出性大震已发生,抢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地区前,利用电磁波和地震波的时间差等,向设防地区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采取防灾、减灾措施,以减小当地的损失。 


发生地震怎么办?

一旦发生地震,要保持镇静,不要慌乱,采取就近避震的原则。如果在高层室内,需要选择有利的避震空间,采取正确避震姿势,保护身体的重要部位逃生时不能跳楼,也不可乘坐电梯。有利的避震空间是室内的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物体旁;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

正确避震姿势是尽量使身体重心降低,保护头、颈、眼睛、口鼻等重要部位。地震间歇立即撤离到户外空旷地带同时应避开高大建筑物,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高层建筑,以及过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等。

在野外遇到地震,迅速向空旷地带转移避开陡峭山体,防止遭受滑坡、落石的伤害。在海边遇到地震,尽快向远离海岸线的高处转移,避免地震导致的海啸袭击。

 地震逃生避险三大误区 
 一定要了解 

误区一:发生地震马上逃往户外

地震发生在一瞬间,人在出入建筑物时,被砸伤的概率较大;屋顶的砖瓦、广告牌、玻璃墙等都有倒塌的危险;住在高层的人如果同时往外逃,容易发生混乱。如果室内避震条件和建筑质量较好,应首选室内避震。

误区二:躲入衣柜等家具里

大衣柜虽然结实,但重心太高容易倾斜,而且躲在柜子里视野受阻,四肢受到束缚,不仅会错过逃生机会,还不利于救援。

误区三:趴在地上或躺着等待救援以节省体力

地震发生时,躺卧或趴着的姿势都比较危险。因为这样会使身体的平面面积加大,被物体击中的几率比站着大5倍,而且躺卧也不利于身体的灵活活动。最好的姿势是,双手护头、曲身侧卧(保护脊椎)


参考资料:

1.地球杂志.关于地震,你需要知道……

2.央视一套.遇到地震该怎么办?这份自救指南,请收好!

3.首都科学讲堂.首都科学讲堂回顾 | 第808期:撕裂的大地——解密土耳其大地震


来源: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