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体育馆:半百老馆焕发青春

来源: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案例报告发布时间:2022-02-16

首体场馆群将作为冰雪运动推广普及基地定期向青少年免费开放。此外,将面向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开放,服务于青少年冰雪活动和赛事开展。

首都体育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白石桥东侧,建于1968年。50多年间,它见证了中国体育的许多重要时刻:1971年中美乒乓球友谊赛、1980年美国花样滑冰队访华、1990年北京亚运会、200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08 年北京奥运会。在北京奥运会期间,首都体育馆作为排球场地,共产生2枚金牌。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这座场馆将再度转换身份,承担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项冬奥比赛任务,产生14枚金牌。

外观“修旧如旧”

2020年12月25日,首都体育馆场馆群新建及改扩建工程完工,其中,首都体育馆与首体花样滑冰训练馆完成改造,新建首体短道速滑训练馆(冰坛)。此外,建设首都滑冰馆、运动员公寓与冬奥赛事中心。

首都体育馆 图片来源:北京冬奥组委

首都体育馆面积为45406平方米,有1.5万个观众坐席,首层有1块61m*31m的冰场,可承接短道速滑、冰壶、花样滑冰、冰球等冰上运动项目比赛及部分夏季运动项目比赛,该馆在赛时将作为短道速滑、花样滑冰比赛场地。“修旧如旧”是此次改扩建工程的重要特征,保护性拆除和修复是改造中的一大原则。改建后的首都体育馆从外表看,依然是典雅的米色墙面、深色的玻璃窗以及缀满直线条装饰的外立面。场馆南侧观众区的主入口及北侧贵宾接待入口的台阶曾经见证了1971年中美乒乓球友谊赛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于首都体育馆意义非凡,此次改造依然原样保留。虽然场馆外表并未发生太大改变,但场馆内部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满足赛事需求的同时,更多地从场馆赛后利用出发,用高科技进行了改造升级,见证了新中国体育史的场馆再次迎来新生。

首体短道速滑训练馆(冰坛)的面积为33220平方米,拥有两块标准冰场,两块陆上训练场地,以及科研、医疗、康复用房、运动员宿舍和餐厅等配套功能。运动员可在场馆内完成日常专业训练、休息等所有活动,真正实现训练功能的复合运用。可承接短道速滑、冰壶、花样滑冰等项目训练及小型赛事,该馆在赛时将作为短道速滑训练场馆。

首体花样滑冰训练馆的面积为13720平方米,地下一层有1块61m*31m的冰场,可承接花样滑冰等冰上项目训练,二层可作为体能训练场地,该馆在赛时将作为花样滑冰训练场地。

改造后采用低碳节能技术

首都体育馆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技术制冰。该技术碳排放趋近于零,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以内。该方式相较传统方式效能提升30%,且制冷均匀。

引进先进的能源监控系统和节能设备。设置能源管控系统,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对场馆运行参数实行精细调节,从而降低场馆运维整体能耗。

图片来源:北京冬奥组委

图片来源:北京冬奥组委

应用节能环保照明系统。拆除老旧照明系统,全部选用节能型高效光源及灯具,在走廊、休息厅、地下车库等一般照明区域的墙面设置了智能照明控制器、顶板设红外感应传感器和照度传感器。靠近外窗区域采用独立控制,充分利用天然采光。照明设备在布设上避免对冰面直射或对摄像机的反射,避免因灯光照射影响冰面质量。同时,采用智能设施、5块冰面为核心的首体场馆群,致力打造具有体育文化休闲娱乐各种功能的中国冰雪总部基地。首体场馆群的赛后利用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推广普及冰雪运动。首都滑冰馆赛后将作为全民冰雪运动普及和推广基地定期向公众开放。同时各场馆还将利用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科研专业优势,对大众参与冰雪运动进行公益性辅导。

服务国家队和专业队训练。首体短道速滑训练馆将继续作为国家队的训练场馆,同时,利用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科研训练优势,服务于国内各专业运动队,提高运动队竞技水平。

承接国内外高水平赛事。北京冬奥会期间,首都体育馆将实现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场地2小时转换,这将为首都体育馆赛后承接综合性冰雪运动赛事积累宝贵经验。此外,首都体育馆还可以实现冬季项目与夏季比赛项目的照明系统,按照使用功能及照明等级需求灵活切换照明模式。

赛后利用发挥集团优势

2022年北京冬奥会后,首都体育馆、首体短道速滑训练馆(冰坛)、首都滑冰馆、首体花样滑冰训练馆、运动员公寓与冬奥赛事中心,将形成4个场馆、2个配套无缝切换,这也为其赛后举办各类型赛事提供了条件。

图片来源:北京冬奥组委

普及推广青少年冰上运动

首体场馆群将作为冰雪运动推广普及基地定期向青少年免费开放。此外,将面向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开放,服务于青少年冰雪活动和赛事开展。

承接展览和演出等商业活动

长期以来,首都体育馆在承接展览和演出等商业活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赛后,首体场馆群除了延续之前的商业活动外,还将打造北京市新的冰雪展览演出“圣地”。

扫码加蝌蚪五线谱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