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指引:面对疫情,如何实施自我隔离和居家隔离?
《传染病防治法》明确规定:对于甲类传染病的疑似病人确诊前应在指定场所隔离治疗。
〖“抗击疫情,我们在行动”原创科普作品全民征集活动TOP50优秀作品展示〗
随着疫情的蔓延,截至2月4日凌晨,全国新型冠状病毒确诊患者20530例,死亡人数426例,治愈人数718例。由于疫情的爆发正值春节期间,返乡和返程的人流往来给疾病的防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传染病防治法》明确规定:对于甲类传染病的疑似病人确诊前应在指定场所隔离治疗。什么人需要进行自我隔离和居家隔离?如何正确自我隔离和居家隔离?天坛药师带您了解以下三类人群的具体隔离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 密切接触者及可疑暴露者
密切接触者:未采取防护措施与传染源(患者或病毒携带者)有如下接触情形之一。
1. 共同居住、学习或工作。
2. 治疗或护理患者、在密闭环境中探视患者或停留、与患者处于同一病房(包括同病房患者、探视者)。
3. 与患者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近距离接触。
可疑暴露者:对野生动物、物品和环境进行加工、售卖、搬运、配送或管理并且未采取防护措施的人员。
密切接触及可疑暴露者该怎么办?
严格执行14 天(从与传染源接触的最后1天算起)自我隔离并观察症状。
自我隔离的方法
1. 每天监测体温。
2. 独立房间居住并保证通风良好。
3. 与其他人相处、进入共享区域时应佩戴N95口罩(若没有则佩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保证与人间隔至少1米以上的距离。
4. 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口罩,若口罩变湿或变脏立即更换、丢弃并洗手。
5. 拒绝其他无关人员的探视。
6. 限制活动范围,不要和家人共同进餐、闲聊、看电视等,确保厨房、卫生间等共享区域通风良好。
7. 避免使用中央空调,避免洗澡时使用排气扇。
8. 配备单独的生活用品并与家庭成员分开放置。
9. 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流动水洗手,若使用含酒精的液体消毒剂应注意远离火源;尽量使用擦手纸,若使用毛巾则应每天清洗并消毒。
10. 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遮掩(切勿用手)。
11. 佩戴一次性手套,每天对环境、公用物品进行消毒。每天使用含氯消毒剂或过氧乙酸消毒剂(84消毒剂,与冷水配比1:100,避免皮肤直接接触)进行拖地,并对手机、遥控器、餐具、毛巾、桌椅、门把手消毒。
12. 若使用75%酒精擦拭消毒,应注意安全。酒精属于易燃易爆品,应盖紧盖子避光放于柜子阴凉处,切勿在家中囤积,购买小瓶为宜。使用时注意室内通风,不要靠近热源、明火,擦拭电器时应关闭电源,不要在空气中喷洒使用。
13. 及时处理垃圾。
若14天观察期满未出现相关症状,则可恢复正常学习、上班和生活;若出现发热、咳嗽、呼吸短促、咽痛、腹泻、呼吸困难(活动后胸闷、憋气、气短加剧)、意识问题(嗜睡、说胡话、意识不清)症状之一或其他家庭成员出现相关可疑症状,应立即就医。
️ 就医时注意哪些事项?
1. 全程佩戴N95口罩(若没有则佩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
2. 尽可能乘坐私家车并保持通风。
3. 全程与其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4. 详细、如实告知医生患病和就医过程(尤其是疫情高发地区的居住史、旅行史、与患者或疑似患者接触史)。
5. 就医前后对周围环境(居住环境、私家车)消毒。
6. 与患者接触的人员应及时洗手。
二、 疑似感染患者
疑似感染者:符合症状并具有1项流行病学史的患者。
症状:腋下体温 ≥37.3℃、咳嗽、呼吸短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流行病学史:①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或其他疫情高发地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②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或其他疫情高发地区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患者;③发病14天内,小范围(如1个家庭、1个工地、1个单位等)发现1例确诊患者,并同时发现1例及以上发热或呼吸道感染患者。
疑似感染者该怎么办?
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就诊时的注意事项如上所述。经医生诊疗和谨慎的判断后,按医嘱进行住院隔离或者居家隔离。(定点医院和发热门诊名单可参考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国务院客户端”App的 “发热门诊”栏目下查询)
居家隔离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由于医疗资源紧张或者医院人群密集可增加交叉感染几率等原因,经医生诊断后,轻、中度疑似患者或轻微症状且没有心脏病、肝肾功能障碍等其他慢性病的年轻患者(通常体温37.3~38℃,自觉症状可以接受)可实施居家自我隔离,进行自我观察和家庭护理。
患者的居家隔离方法和自我隔离方法一致。除此之外,家庭照顾者也应注意:
1. 固定选择1名身体健康的家庭成员照顾患者。
2. 需要每天监测体温并观察自身是否出现类似症状。
3. 照顾患者时严格按照说明书佩戴口罩。
4. 避免直接接触患者口部和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应佩戴双层一次性手套清洁卫生和处理患者排泄物、呕吐物等。
5. 穿戴手套前后、与患者接触前后、进出患者房间、吃饭前后、进出家门,都应及时洗手并手消毒。
6. 清洗患者的床单、被罩、毛巾等生活用品时,应将其放入洗衣袋内避免直接接触,可采用以下任一方式清洗:普通洗衣皂和清水清洗;使用普通洗衣液以60~90 °C的温度洗衣机清洗;使用84消毒液与冷水配比1:150浸泡后洗衣机清洗。
7. 接触过患者的纸巾、口罩和其他垃圾应放入专用垃圾袋封口后及时丢弃。
另外,在居家隔离时家庭照顾者应接受无菌培训,并与医务人员保持电话联系,对患者用药及临床症状密切监测,有条件时通过便捷式仪器进行监测。
若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至少7天后,和/或经检测2次间隔24小时的RT-PCR均为阴性,则可解除隔离;若患者症状未有改善或加重,或者出现体温持续高于38℃,活动后胸闷、憋气、气短加剧,嗜睡,说胡话,意识不清等症状之一,应立即就医。
参考文献
[1]靳英辉,蔡林,程真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课题组,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循证医学分会.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诊疗快速建议指南(标准版)[J]. 解放军医学杂志,:1-20.
[2]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专家组.协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手册.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3]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做好儿童和孕产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4]《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