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没有它,你根本当不上干饭人!

电影《新上海滩》中的收粪工|来源:电影截图直到1909年,

在人类农耕文明数千年的历史中,

饥饿始终如影随形。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

在施用过“农家肥”的土地上,

庄稼长得格外茂盛。

图片

这种朴素的观察背后,

隐藏着一个困扰人类数千年的元素

——氮”

氮对于植物生长至关重要,

它是植物体内叶绿素的组成部分、

是氨基酸的组成部分、

也是构成蛋白质的重要成分。

图片

不幸的是,

地球土壤中的氮含量却极其有限。

虽然大气中78%都是氮气,

但这种稳定的双原子分子

却顽固地拒绝与大多数化学物质发生反应



图片


因过于稳定,氮气被用于食品包装中 | 图源网络


二十世纪之前,

农民获取氮肥的唯一途径就是收集人畜粪便。

然而这种原始的方式效率低下,

不仅难以规模化,运输也是个大问题。


图片


电影《新上海滩》中的收粪工 | 来源:电影截图

直到1909年,

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

在实验室首次实现了氮气和氢气的催化合成,

将空气中过于稳定的氮气

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NH₃)。


众所周知,氨气有非常大的“厕所味”


但这仅仅是开始,

化学家们依然面临着“地狱难度”的挑战:

首先,氢气与氮气的直接反应,

需要200个大气压和500℃高温,

而高温高压下钢铁会出现“氢脆”现象

导致反应器的破坏;

其次,反应所需的催化剂也过于昂贵,

阻碍了合成氨技术的工业化。


而卡尔·博施和同事的解决方案充满智慧,

他们一起设计了双层反应器

让内外压力相互抵消。

图片

这具高达12米的设备现在已被改装为一座纪念碑 | 来源: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

与此同时,另一组化学家

开发出了能与新反应器组成“CP”

的廉价铁基催化剂,

完成了伟大的合成氨工业化,

人类第一次“驯服”了大气中的氮。

卡尔·博施本人也因此获得

193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图片

卡尔·博施 | 来源:wiki

随后,科学家将氨作为原料,

通过化学反应合成固态的尿素或铵盐,

便于运输和储存,

尿素也成为了人工合成的第一种有机物


图片


没见过尿素没关系,你肯定见过尿素的袋子 | 来源:bing

这一突破很快惠及全球。

1922年,首批德国合成化肥运抵中国福建

用于茶叶种植。

巴斯夫公司甚至专门制作了中文宣传日历,

向中国农民普及这一“神奇粉末”。

但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

化肥始终是奢侈品


图片


100年前的化肥海报和化肥日历 | 来源: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

新中国成立后,

粮食短缺问题依然严峻,

由于粮食只能定量供应等原因,

粮票制度应运而生,

成为了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图片


过去的上海市粮票 | 来源:抖音@健康是福

转机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

国家下定决心引进先进技术,

建设了13套大化肥装置

我国现代化肥工业体系逐步建立起来。

在这些化肥装置陆续投产后的几年后,

伴随了中国人近四十年的粮票

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这些看着像泡沫塑料的颗粒

就这样悄然改写了中国的粮食史。


图片


氮肥颗粒 | 来源:版权图库

今天,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氮肥生产国

合成氨技术也在持续进化。

从零碳制氢到低温合成,

科学家们正致力于减少这一过程的碳排放。

当你正在快乐“干饭”时,

别忘了这些小颗粒的贡献!


151479
没有它,你根本当不上干饭人!
1132
蝌蚪找真相
新闻
中科院物理所
蝌蚪五线谱
2025-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