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爸妈不用慌,教你避开这些母乳喂养中常见却易被忽视的误区!|真相解码

很多新手爸妈在母乳喂养方面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们生怕哪里没有做到位,导致宝宝吃不好,下面为新手爸妈介绍几种常见的母乳喂养误区,以免过犹不及。

很多新手爸妈在母乳喂养方面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们生怕哪里没有做到位,导致宝宝吃不好,下面为新手爸妈介绍几种常见的母乳喂养误区,以免过犹不及。


误区一

将乳汁吸到奶瓶里喂,便于判断宝宝的摄乳量

妈妈的泌乳量和宝宝的需要量是个供求平衡的过程,所以无须额外吸出乳汁用奶瓶喂养。临床上提倡顺应喂养,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

母乳喂养天然顺应了宝宝胃肠道成熟和生长发育的过程。妈妈应逐步从按需喂养过渡到规律喂养,培养良好的喂养习惯。宝宝饥饿是按需喂养的基础,饥饿引起哭闹时应及时喂哺,不要强求喂奶的次数和时间,特别是3月龄以下的宝宝。

宝宝出生后2~4周就基本建立了自己的进食规律,家长应熟悉其进食规律。随着月龄增加,宝宝的胃容量逐渐增加,单次摄乳量也随之增加,哺喂间隔则会相应延长,喂奶次数也会减少。如果宝宝哭闹明显,不同于平日的进食规律,应首先排除非饥饿原因,如胃肠不适、热、冷、大便等。非饥饿原因哭闹时,增加哺喂次数只能缓解宝宝的焦躁心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如果排除了生理上的原因,应及时就医。


误区二

为了降低宝宝的感染风险,喂奶前需要消毒妈妈的乳头

部分妈妈担心乳房不洁,便使用消毒纸巾甚至酒精清洁乳头,其实过度清洁是错误的

妈妈乳房上的常驻正常菌群在新生儿吸吮的过程中,能帮助其胃肠道建立起正常的菌群环境。此外,妈妈乳头的特殊味道能让宝宝产生安全感


误区三

母乳太稀就是无营养,需要额外添加奶粉来补充营养

母乳的营养成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妈妈哺乳阶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以适应宝宝的需求

产后5天内分泌的乳汁为初乳,量少而质稠,色黄,含脂肪较少,富含蛋白质和矿物质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乳铁蛋白,能为出生不久的新生儿提供多种抗体和抗感染因子,可以增强新生儿抵抗感染的能力,即给予了天然的免疫屏障;同时,丰富的蛋白质含量也满足了新生儿快速生长的需要。虽然妈妈有时奶量不多,但抗体含量仍充足。

妈妈产后5~14天分泌的乳汁为过渡乳,蛋白质含量较初乳减少,而脂肪和乳糖含量逐渐增加,是初乳向成熟乳的过渡。

妈妈产后14天后所分泌的乳汁被称为成熟乳,其脂肪、乳糖含量大大增加,可为宝宝提供充足的热量。

母乳的成分也受妈妈摄入营养的影响,当妈妈饮食中的营养素变化较大时,乳汁成分也将有所波动,其中脂肪、维生素的含量变化最明显,而热量和蛋白质的含量比较稳定,受影响较小。如果妈妈很少食入青菜或豆类,则乳汁中的维生素含量就会很低,因此,妈妈应注意膳食营养的均衡。

母乳是新生儿安全、理想、营养的食物,是喂养宝宝的最佳选择,希望妈妈和宝宝好好享受这份天然的馈赠。


误区四

母乳喂养过频会使宝宝过度肥胖

其实宝宝自己有饱足感,吃饱了就不会再吃。妈妈注意观察宝宝的肚子有无出现胀气、大便有无臭味以及有无呕吐等情况,就可以知道宝宝是否吃多了。母乳天然契合宝宝的需求,所以并不会导致宝宝过度肥胖。


误区五

母乳喂养出现问题,是妈妈一个人的责任

妈妈缺乏对母乳喂养相关知识的认知和掌握,将直接影响产后母乳喂养的实施,但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实际上,家庭成员,特别是丈夫和其他照顾者,对母乳喂养的了解和支持同样很关键。遇到哺乳问题时,能得到家人的支持和帮助非常重要。


误区六

储存的母乳不好

有人担忧把母乳储存后再让宝宝吃容易腹泻,其实不然,只要严格遵循母乳的储存条件,在规定时间内食用,储存的母乳就是安全的。保存吸出的母乳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保存时,无论是室温、冷藏或冷冻,推荐使用一次性储奶袋、储奶瓶,或使用符合标准的玻璃或塑料婴儿奶瓶,最好不含双酚A。

②保存母乳时要详细记录取奶时间,精确到分钟。储存母乳时最好能按宝宝每次进食量的多少,分别储存。使用的母乳“月龄”需要与宝宝的月龄尽可能接近,以保证母乳的质量和满足宝宝的生长需求。

③对于冷冻的母乳,使用前应移至冰箱冷藏室解冻,在冷藏室内存放不要超过24小时。

④融化的母乳需要在24小时内使用,解冻后不再冷冻,融化和加热后吃剩的母乳应丢弃。


内容来源:

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生活与健康》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