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峰:探索机器人时代的无限可能
从实验室到产业一线,从学术研究到社会应用,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为中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注入思想动力与实践智慧。
从实验室到产业一线,从学术研究到社会应用,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为中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注入思想动力与实践智慧。
兴趣驱动与跨界融合:人才培养的双引擎
“兴趣是最大的学习动力。”这是朱峰反复强调的观点。在他看来,机器人作为一门融合机械、材料、人工智能、自动化等多学科的高科技领域,若想培养出真正的领军人才,必须首先点燃学生的探索热情。他主张通过趣味化的科普与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机器人的魅力——无论是人形机器人的灵巧运动,还是智能算法的精妙推理,“让技术不再冰冷,而是成为激发好奇心的火种”。
但仅有兴趣远远不够。朱峰认为,扎实的理工基础是根基,而跨界融合的能力则是突破天花板的关键。“机器人学科天然具有交叉属性,从机械设计到智能感知,从运动控制到信息安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复合型思维。”他直言,传统按学科划分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行业需求,唯有以问题为导向,在实践中整合多领域知识,才能培养出“既懂理论又能实战”的创新人才。
未来机器人:运动、智能与安全的三角命题
谈及机器人技术的未来,朱峰将其凝练为三个关键词:运动控制、具身智能、安全保障。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他形象地比喻:“机器人的外形越接近人类,越能理解人类世界。”从北京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到电子皮肤技术的突破,他关注如何让机器人像人类一样灵活运动、感知环境。“这不仅需要硬件设计的精进,更需通过海量数据模拟人类数十万年的进化经验。”对于当前火热的大语言模型,朱峰提出了更深层的思考:“语言智能如何转化为具身智能?”他认为,机器人若想真正融入物理世界,必须突破“纸上谈兵”的局限,将逻辑推理能力与机械运动的复杂性结合。“就像人类从四肢行走到直立奔跑的进化,机器人需要一场‘身体与思维的协同革命’。”安全问题则是技术落地的最后一道门槛。他强调,物理安全与信息安全缺一不可:“机器人既要避免伤害人类或自身,也要抵御黑客攻击和系统漏洞。”在他看来,只有构建起可靠的安全体系,机器人才能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成为“有温度、有价值”的社会伙伴。
AI时代的人类价值:思考是终极武器
面对“AI是否会取代人类工作”的焦虑,朱峰的回答理性而充满人文关怀:“技术取代的应是枯燥与危险,而非人的价值。”他举例,核电站巡检机器人让工人远离辐射风险,这正是科技向善的体现。但他更提醒公众警惕“答案依赖症”。“当AI能轻易提供答案时,人类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反而更加珍贵。”他呼吁教育者与社会共同营造终身学习的环境,“让下一代敢于质疑、勇于实践,在人与AI的协作中重新定义‘不可替代性’。”
以想象力照亮未来从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到产业界的创新应用,朱峰始终站在技术与发展的交汇点。他深信,机器人不仅是工具,更是人类探索未知、拓展能力的伙伴。正如他所言:“这个领域充满想象力——科学、工程与商业的价值,终将在跨界融合中迸发光芒。”或许,这正是朱峰给予行业最宝贵的启示:在兴趣的驱动下,以跨界之力突破边界,用思考的温度驾驭技术的速度,方能真正抵达智能时代的理想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