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生活的年轻人,流行下班后去超市“赶海”

最近,为了祛祛“班味儿”,有人干脆把下班后第一站从回家改到生鲜超市。把生鲜超市水产区当成免费的水族馆,展开一场超市赶海。

图片

上班为了生存,下班才是生活。

打过下班卡后,属于自己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时至今日,大家下班后的解压方式五花八门。

最近,为了祛祛班味儿,有人干脆把下班后第一站从回家改到生鲜超市。

把生鲜超市水产区当成免费的水族馆,展开一场超市赶海。


你很难想象,赶海这项原本独属沿海城市的活动,如今在生鲜超市海鲜区迎来平替版本。

图片


图片

早些年仰泳鲈鱼”“缺氧大虾就曾成为过水产区热梗。


图片


生鲜超市海鲜区再度成为打工人下班后新去处

随着生鲜超市的水产品类日渐丰富,大家在水产区能做的事情也多了起来。

去年开始关于超市赶海的内容陆续出现。

小红书#超市赶海#话题讨论火热,水产区帝王蟹越狱”“龙虾决斗等内容受到大家喜爱。

虽然都是去水产区,但大家的原因各不相同。

图片


有人看重盯着水产区鱼缸带来的精神休憩。

职场人小沈向我们分享了自己的下班日常:

“下班后直接回家,可能会报复性玩手机陷入新一轮内耗,如此循环往复,感觉越来越累。”

“两点一线的生活需要被打破,去生鲜超市赶海,成了工作和私人时间最好的缓冲区。”

“盯着鱼缸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精神放松,给人一种小时候去水族馆的宁静。”


图片
▲图/小红书用户@耿直蘑菇蛋


一些家长则干脆把生鲜超市水产区当成免费水族馆。

“相比挤在商场其他楼层,水产区更像是不要门票的海洋教育,带孩子在水产区辨认50多种海鲜,比海洋馆更能值回票价。”


图片
▲图/小红书用户@Yolanda

大家对超市水产区的开发,逐渐演变成一种行为艺术。

有消费者意外发现,生鲜超市购买的水产上可能会随机附着其他生物。


这种随机掉落的惊喜,像是一种城市中的微型赶海



图片


网友总结了生鲜超市常见收获:

鲍鱼壳上会有小生蚝和藤壶。

水产区生蚝上的海葵,可以买下来带回家自己饲养。


图片

各种海螺、海草、藏在贝类缝隙里的豆蟹、青口都可能成为意外之喜。



图片


其实超市里一直流传着隐秘的解压方式。

曾经在超市手捏大米和豆类,可能是捏捏乐最早的雏形。(不推荐)


图片

时至今日,大家去水产区解压显得合理许多。

年轻人聚集在生蚝或鲍鱼鱼缸前,仔细挑选翻找,只为找到附着其他动物的海鲜。

有网友粗略算了笔账,去超市赶海更具性价比。

去超市赶海全程15分钟,还可能有更多意外收获。

真实生活中的赶海要看天气、季节、潮汐变化,而超市赶海人更留意最佳购买时段,因为关门前生鲜区的海鲜往往都会有折扣。

图片

大家选择去超市赶海的原因之一在于情绪价值。

“看缸里游动的鱼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精神松绑。”

“偶尔看到有两条仰泳的鱼,也会共情到上了一天班的自己。”

“超市提供从挑选、捕捞到烹饪的一条龙服务,像是一种对生活掌控感的补偿。”

原因之二去超市赶海本身就极具性价比。

很多超市晚上8点后打折,赶海是个噱头,实则是为了买到第一批打折的海鲜。

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惊喜感的营造。

随机捡到的海洋动物带给大家开盲盒般的惊喜,拿来做宠物可以带来一种持续的乐趣。

“收获是随机的,价格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比抽盲盒更快乐。”


图片

有很多消费者表示:

“尽管现在超市都会冷冻或是打氧配送,但很多海鲜离水一小时就蔫了,不如自己去超市捕捞新鲜”。

无论大家出于什么目的,都共同汇入了超市赶海队伍。


图片


图片


当年轻人动身去超市赶海,荒诞中就会存在一部分合理性。

超市赶海的本质可以看做是一种降本增效休闲。

完成的不仅是一次购物,更是一种下班后的解压,附带随机掉落的情绪价值。



图片


吸附在海鲜外壳上的动物一种大自然的馈赠。

盯了一整天屏幕的打工人,目不转睛盯着鱼缸完成一场对海洋的想象性抵达。

在生鲜区的荧光灯下,大家试图用渔网打捞起一些生活惊喜。


图片
▲图/小红书用户@Oriole



几个月前我们曾写过关于公园挖野菜的选题,谈到当代年轻人喜欢在身边探索,对已有事物进行重新开拓。

这一次,人们将赶海的乐趣、自然科学的好奇、盲盒的快乐压缩到离家附近的生鲜超市中。


这样多重需求的叠加满足,也许会成为接下来一段时间大家休闲的考量因素。

“生活需要新的去处,超市赶海抓不到海葵也没关系,至少能买到晚上9点打折的鱼。”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