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聪:AI赋能艺术教育,激发创作潜能
在艺术教育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我们致力于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结构与实习生协同模式,为此启动了灵机艺坊项目。 灵机艺坊平台集成多模态创作工具和专家美誉评测系统,旨在构建一个即时创作与反馈的智能学习场域。在此过程中,AI并非认知主体,而是扮演“第二画笔”或“第三只眼”的角色。它能赋能生成草图,提供风格参考,并在创作完成后给出直观具体的审美建议,为创作和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在艺术教育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我们致力于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结构与实习生协同模式,为此启动了灵机艺坊项目。
灵机艺坊平台集成多模态创作工具和专家美誉评测系统,旨在构建一个即时创作与反馈的智能学习场域。在此过程中,AI并非认知主体,而是扮演“第二画笔”或“第三只眼”的角色。它能赋能生成草图,提供风格参考,并在创作完成后给出直观具体的审美建议,为创作和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北京市智慧广电重点实验室也将发布《人工智能艺术素养教育白皮书》,该白皮书的编撰来源于中国传媒大学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机器学习实践》课程的教学成果,内容涵盖生成式AI内容的生产制作流程、音视频审查和评测,助力构建一个有智能介入的创造性学习环境,强调过程性引导与动态反馈,而非结构的标准化。
AI不应成为审美的裁判者,而应成为激发创造的助力者。在灵机艺坊项目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AI是艺术创作的对话者和启发者这一观点。AI的评判基于规则教育和模型建议,而非价值判断。平台优先提供技术性反馈,如构图、色彩、风格等方面的分析,而非替代师生的审美创意判断。
同时,我们始终把人的主观表达置于核心位置。平台不会强制学生依照AI建议修改作品,而是提供修改解释,以激发学生对艺术语言逻辑性的理解,进而引发他们对美的深入思考。AI给出的是选项而非答案,其最大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发现自身未察觉的可能性。
例如,AI可能为同一项目提供多个色彩变体,推荐意想不到的组合,这种灵感触发机制拓展了学生创作主体性。保障人的主体性并非让AI保持沉默,而是使其更具触发性和弹性,真正成为创作过程中的智能共创伙伴。
在实际应用中,AI快速生成草图、配色建议或构图示例,降低了学生创作的心理门槛,让原本不敢画、不会画的学生找到表达起点。但平台强调人机共创过程,学生需参与选择、修改和再创作,AI仅提出建议或参考方案,最终作品的方向、风格和表达仍由学生自行判断决定。
此外,系统会保存学生创作的全过程,包括每一步的生成、调整和反馈,这成为教师评价的依据,有效防止学生借助AI糊弄了事。从实践来看,AI并未取代学生的创作动机,反而提升了他们的表达信心和创作效果。
我们始终相信,好的AI不是让学生少动脑,而是让他们更敢表达、更愿尝试,这正是灵机艺坊平台设计的核心理念。通过这种创新模式,我们期待为艺术教育带来更广阔的前景,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力和独特艺术语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