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惊艳世界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何镜堂
2025年4月30日,是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15周年。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中国馆名为“东方之冠”,由何镜堂主持设计。 何镜堂,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主持设计了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等,以200多项重大标志性工程见证近百年来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2010年上海世博会标志性建筑之一——中国馆
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0年4月30日,黄浦江畔华灯初上,上海世博会正式启幕。千万道目光聚焦之处,中国馆如同一座巍峨的红色丰碑,以 “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的雄浑意象,稳稳矗立在世博园区核心。斗拱层叠,气势磅礴,那一抹独属于中国的“故宫红”,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熠熠生辉。
中国馆的设计者是一位古稀老人——何镜堂,他以一支妙笔,勾勒出了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绝美画卷,让中国馆成为世博会上最耀眼的东方明珠。

“东方之冠”:从落选到惊艳世界
历届世博会东道国所推出的国家馆都被视为“国家名片”,在巴黎世博会上亮相的埃菲尔铁塔至今仍是“建筑设计的不朽标本”。
2007年,当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方案全球征集启动时,何镜堂已年近七旬。彼时,中国的重要建筑多由外国设计师主导,他深感“中国建筑师必须证明自己”。他带领华南理工大学团队提交了三个方案,其中“东方之冠”以斗拱为灵感,象征“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然而,在344个方案的初选中,这一设计竟意外落选。

何镜堂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转机得益于评审专家程泰宁的慧眼。在20进8的评选过程中,评审专家对选出的方案都不满意。程泰宁重新翻查淘汰作品,发现“东方之冠”的独特价值。他把落选的“东方之冠”再荐给齐康等院士,使其最终入选。
最后一轮,该方案和清华“叠篆”方案并列第一。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致电何镜堂,希望两家合作,由何镜堂来带队。何镜堂一口应允,国家馆以华工方案为主,地方馆以清华方案为主。这种开放姿态,成就了“东方之冠”与“叠篆”的共生——前者如冠冕屹立,后者似基座托举,隐喻“天地交泰”的哲学。
然而,争议随之而来。有人批评斗拱造型模仿1992年安藤忠雄设计的日本馆,何镜堂却淡然回应:“斗拱是理解中国建筑的钥匙,我们以不对称拼接创新演绎,31根椽子象征31个省市共撑华夏文明”。他的自信源于对传统的深度挖掘:方案融合“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理念,既非复古,亦非西化,而是以现代钢结构语言诠释东方智慧。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平面图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红妆中国馆:历时十个月确定“绝色中
国红”
若说造型是骨架,色彩则是中国馆的灵魂。何镜堂团队面临另一难题:如何为7万平方米的庞然巨构赋予一抹“镇得住场”的红色?
“中国红”并无标准答案。故宫红过于沉郁,橘红略显轻浮,紫红又失之晦暗。团队成立顾问委员会,联合中央美术学院专家,制作数十种红色样板,挂于工地对比光影变化。何镜堂甚至一日辗转京沪津三地,只为确认材料在不同气候下的表现。
历时十个月,最终选定四种红色分层渐变:顶部明艳如旭日,底部沉稳似大地,远观统一,近看细腻。这一设计不仅克服了视觉疲劳,更以科学精度呈现文化意象,被媒体誉为“绝色中国红”。
色彩之外,技术挑战同样艰巨。中国馆四根18.6米见方的混凝土立柱内,需容纳电梯、楼梯与设备;顶部138米×138米的观景平台,采用悬挑钢结构,最大跨度达45米,展现“向力学挑战的自信”。何镜堂将功能与象征完美统一:架空底层留作公共空间,顶层打造“新九州清晏”园林,践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

争议与传承:一座建筑的文化使命
中国馆的落成并未平息争议。建筑评论家质疑其“符号化”,年轻设计师批评“缺乏科技感”。对此,何镜堂始终认为:“建筑没有100分,但它的使命是让世界一眼认出中国”。
时间终为“东方之冠”正名。15年来,它不仅是上海地标,更成为文化符号:2015年米兰世博会、2020年迪拜世博会,中国馆设计皆延续其“斗拱”语言;2025年大阪世博会筹备中,中日以“世博主题套票”联动,中国馆经验成为跨文化对话的桥梁。何镜堂的“两观三性”理论(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亦被写入建筑教科书,启迪新一代设计师。

何镜堂在广州南站出站大厅利用点滴时间回复
迪拜世博会中国馆建设意见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目前,上海世博会园区转型为文化公园,中国馆化身中华艺术宫,年均接待游客超千万。何镜堂常驻足于此,感慨万千:“建筑的价值不在当下掌声,而在能否承载一个民族的精神。”
15年光阴流转,“东方之冠”早已超越建筑本身,成为中国文化自觉的象征。何镜堂以古稀之年的拼搏,证明中国建筑师不仅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赢得舞台”,更能用现代语言讲述千年文明。正如他所说:“开放的中国,当以自信之姿与世界对话。” 这份自信,正随世博精神的延展,照亮未来。
参考文献:
[1]专访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J].外滩画报,2008-01-22.
[2]征集镇馆之宝 解密世博会中国馆:将会是最大遗产[J].三联生活周刊,2008-01-11.
[3]上海世博会15周年-解读世博园区的转变密码[OL].澎湃新闻,2025-04-17.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