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超级炸裂的博物馆,你看一个展品就滋儿哇一声

馆藏标本超过六万份,展出的只是其中的约300件——有的惊悚,有的抽象,还有的……意外的美。

在东京目黑区,一条静谧街巷的转角处,藏着一座不太起眼的小楼。没有霓虹灯、没有招牌,门口只有几枚低调的汉字。


敢不敢进

本文摄影:陈安澜


这是东京目黑寄生虫博物馆(Meguro Parasitological Museum),全球唯一一座专注寄生虫的民间博物馆。它创办于1953年,由寄生虫学家亀谷了一手打造。馆藏标本超过六万份,展出的只是其中的约300件——有的惊悚,有的抽象,还有的……意外的美。


面积不大,仅两层楼,看完上图是不是感觉自己都会认日语了。

虽然听起来小众但参观的人也不少


今天,我们就走进这座神秘小楼,窥见寄生虫世界的冰山一角。


本文高能预警!不过部分图片已做左滑处理,胆小也可入!可安心观看文字并到达评论区滋儿哇


日本海裂头绦虫

比公交车还长


一踏进博物馆,你保准不会错过大厅中央的“镇馆之宝”——一条保存完整的日本海裂头绦虫标本。它浑身洁白,身形细长而扁平,最宽处不过两厘米,像条轻盈的白丝带,被盘绕成“贪吃蛇”造型。若将其拉直可达8.8米,比一辆公交车还长!据展馆介绍,这条“长虫”取自一位日本男子体内。


旁边挂了一条同等长度的绳子可以让人展开感受,求这位男子的心理阴影面积


细看之下,这“丝带”其实是由一段段体节拼接而成。细的一端是它的头部,后部体节像一连串紧密排列的竹节,足有三四千节,每一节都配备了雌雄生殖器,能容纳近十万枚绦虫卵,俨然一间“繁殖工厂”!这也是它们强大繁殖力的秘诀。


头细体粗,随着生殖器官的发育,体节愈后愈成熟,最后逐节或整段脱落,随粪便排出宿主体外。


绦虫隶属扁形动物门、绦虫纲,已知种类超过5000种,全族都靠寄生为生。人类、狗、猫、鸟、鱼……几乎所有脊椎动物,都能成为它们的寄宿者(不同种类对宿主各有偏好)。成年绦虫“定居”在宿主小肠里,这赋予它们伸展“长龙”身材的空间。


凑近一点看看


它们靠头部的吸盘、钩子结构,牢牢固定在肠壁上,靠体壁直接吸收肠道里的营养——你吃得好,它就长得快。虽然不直接破坏人体,但当它体长逼近数米,就足以和你抢营养,搞得人头晕眼花、贫血乏力。


绦虫的生活史也颇为复杂:想成年,得换几次“房东”。这条日本海裂头绦虫,小时候要先在鱼类体内当“候鸟”,长到一定阶段才有资格“搬”进人体——所以你要是生食,或吃了未烹饪熟的淡水鱼类,保不齐哪口,就会吞下“白丝带”的幼崽。


曼氏裂头蚴

爱乱逛,哪儿都钻


前面提到的裂头绦虫,成年后安营扎寨在人类肠道,靠吸收营养维生,听起来已经够吓人了。但和它们的幼虫阶段一比,那点“偷吃”简直不值一提。


裂头绦虫“成年”前,都要经历“裂头蚴”的阶段——曼氏裂头蚴的卵,随宿主粪便排出后,在水里孵化成毛蚴,先被剑水蚤吞下;接着,剑水蚤被蝌蚪吃掉,毛蚴发育为裂头蚴,寄居蝌蚪体内。待蝌蚪变身为蛙形态,裂头蚴就在其肌肉中隐秘“扎根”。


曼氏裂头蚴所在的螺旋绦虫属Spirometra生物的生活史。图源:参考文献 Liu, W.; Gong, T.; Chen, S.; Liu, Q.; Zhou, H.; He, J.; Wu, Y.; Li, F.; Liu, Y. Epidemiology, Diagnosis, and Prevention of Sparganosis in Asia. Animals 2022, 12, 1578.


随后,它们沿着食物链一路搭车,进驻蛇、鸟等捕食者,直到抵达猫、狗这类终末宿主体内后,进阶为肠道绦虫(人类只是意外感染者,体内并不适合它们完成发育)。


一生换好几任房东


对人类而言,最常见的“中招”方式包括:吃了没煮熟的蛇肉、青蛙肉,喝了不干净的水,甚至有人为了“明目”,用生蛇胆敷眼,结果反而把寄生虫送进了身体。裂头蚴不像成体绦虫那样安于一隅,它们偏爱“乱逛”:钻眼球、爬肌肉、进大脑,哪都不嫌偏僻。


有病例显示,一名患者的头颅X光片里,竟出现了裂头蚴模糊的身影,就像一根幽灵丝线,悄无声息地藏身脑海深处,令人背脊发凉。


蛔虫

小肠里的老熟人


博物馆里,还有一整片“蛔虫宇宙”。要说寄生虫界的“老熟人”,蛔虫绝对排得上号。它是人类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之一,乳白色、身体圆滑,动辄二三十厘米长,活像一根根滑腻腻的面条


以防现在的年轻孩子没见过蛔虫


蛔虫隶属于线虫动物门、蛔目、蛔科(如今也有学者将蛔虫、钩虫划归为线形动物门),目前已知种类超过100种,成虫多寄生在脊椎动物肠道中,偷食宿主营养。它们各有“偏好”,分门别类:人蛔虫、猫蛔虫、马蛔虫、猪蛔虫……各找各的宿主,井水不犯河水。


各找各的主


其中人蛔虫分布最广,其感染方式可说是“传统老派”——虫卵随粪便排出,通过不洁食物或双手进入人体。别以为它会直接定居肠道,它还得先在人体“旅游”一圈:幼虫钻入血管,绕道肺部,需要在肺部发育一段时间,然后通过气管与食道交汇处(会厌处)进入食道(一般这个过程是通过咳嗽完成的),最终回到小肠“落户”。


蛔虫不总是安分守己,兴致来时会逆流而上,钻入胆管甚至食道、喉咙。儿童是蛔虫病的高发人群,少量感染尚无大碍,一旦“队伍”壮大,便会引发营养不良、腹胀,甚至肠梗阻。


展柜里,一整排蛔虫标本让不少人看一眼就寒毛倒竖,提醒着参观者:饭前便后洗手这件事,绝不是小题大做。


长短粗细,应有尽有


弓首虫

狗狗打喷嚏,不止飘来口水?


在庞大的蛔虫家族中,还有一个不太起眼的小分支——弓首虫属,已知种类三十余种,专门寄生于猫、狗等动物肠道。


严格意义上讲,人类并非弓首虫的目标宿主,但如果误食虫卵,它们也可能误入人体,引发“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孵出的幼体,在人体内找不到“正确路标”、四处游走,“误入歧途”跑到眼球、肝脏甚至大脑,引发炎症,严重时可致失明。


和宠物亲密互动没问题,前提是——驱虫做到位,手也别偷懒。


钩虫

悄无声息的吸血鬼


钩虫和蛔虫一样,属于线虫动物门,钩口科的成员已知种类两百余种。它们身形细长,但比蛔虫“苗条”得多,体长大多不超过1厘米。


别看个头小,却是肠道里的“吸血老大”——钩虫靠发达的口器钩住小肠内壁,一边扎营安家,一边大口吸血。数量一多,宿主很容易出现贫血、乏力等症状。


蚊子在外面吸,它在里头吸


比吸血更隐蔽的是它的“潜入术”:皮肤渗透。它的幼虫在土壤中孵化后,通过毛囊、汗腺或皮肤伤口侵入人体,有的钩虫可从脚底直接钻入人体,这也是钩虫病在热带赤脚地区高发的主因。博物馆里,一块脚掌模型上清晰标出了钩虫的“经典入侵路线”——看一眼都让人觉得脚底发痒。


从古至今,寄生虫始终是人类健康的隐形威胁——它们钻肠入脑、混迹血液,甚至操控宿主行为。在东京寄生虫博物馆,你看到的不是“恶心的虫子”,而是一个关于演化、适应、共生与博弈的庞大故事


这里没有吓人的特效,只有真实的寄生虫,和人类如何与它们斗智斗勇的历史。它提醒着我们:科学认知与良好习惯,才是对抗微型入侵者的真正利器。



看馆指南

地址:东京都目黑区下目黑4-1-1

开馆时间:10:00-17:00

休息日: 周一周二 | 年末年初 | 休息日逢节假日则次日休息

语言:日语、英文,可扫描二维码翻译

门票:免费


奇葩博物馆


博物的【奇葩博物馆】系列开播啦!第一期就是这么炸裂,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以后继续带你解锁“万物皆可展”的神奇世界 —— 在这里,只有你想不到的脑洞,没有博物馆装不下的奇奇怪怪!


如果想继续看全球最好玩、最离谱的博物馆介绍请在评论区告诉我,当然啦,如果你去过什么“画风清奇”的宝藏 / 雷人博物馆,也欢迎分享!下一期选题说不定就由你贡献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