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平民可以冒充贵族实现阶层跃迁吗?

古代的户籍制度较为严格,尤其是对贵族和平民的身份进行了明确区分。




86版《西游记》中,唐僧的父亲陈光蕊高中状元后被外放做官,在赴任途中被水贼打劫葬身河中,水贼冒充了陈光蕊的身份前往地方上任,其间无人察觉出水贼身份有异,直到唐僧长大后为父报仇,水贼的身份才被揭穿。


来源/《西游记》截图


文学创新中这个水贼冒充状元郎的故事跌宕起伏,那么在古代,一般人真的可以冒充官员甚至贵族吗?  


冒充贵族第一关

贵族也有“身份证”

现在你是一名古代的平民,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你打算冒充当地世家豪族,你按照当时贵族的服饰妆发要求装扮一番后,自信地来到了某处氏族的庄园门外,向仆从传达了想要认亲的意愿,仆从将你的情况告知了家主,家主接见了你,问了你一些家族的历史和长辈的情况,你张了张嘴没能回答,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挑战失败。


古代的户籍制度较为严格,尤其是对贵族和平民的身份进行了明确区分。在汉代,户籍分为“编户齐民”和“士族”等不同类别,贵族的身份需要经过官方的严格审核和登记,一旦被发现身份不符,将面临严厉的处罚。比如刘备之所以能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建立蜀汉,与他查有实据的刘氏宗亲身份有着密切的关系。《三国志》中写道: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典略曰:备本临邑侯枝属也。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


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到刘备,历经近三百年,刘备仍能通过族谱完成自己身世的溯源,可见汉代皇族族谱的严密。


刘备认亲。来源/《三国演义》


皇族之下,世家大族的族谱和家世记录也同样完备,甚至不像皇族有经历王朝倾覆的危险,因而更加源远流长,这一特征在魏晋时期尤为凸显。我们熟知的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等,都是典型的世家大族、门阀代表。为了维护和传承士族的特权,魏晋时期的门阀特别在意谱牒的修订,并将谱牒作为识别士族身份的重要手段,选官和建立姻亲关系也都以谱牒为依据。隋朝起,皇室称家谱为玉牒,之后为历代沿用。到了清代,玉牒编续制度更加完善,清代玉牒现存1070册,是中国唯一完整系统保存的皇族族谱,最后一次修订的清代宗室玉牒多达7000页,其中仅翔实记录的宗室男性就有10余万人,完善的玉牒制度为识别皇族身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这样严密的身份制度之下,如果你对冒充的家族信息了解不多,被识破的几率将会大大提升。


清代玉碟。来源/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


冒充贵族第二关

贵族生活规矩多


在你完善了自己的身份信息,对想要冒充的贵族家族有了彻底的了解后,你再次来到了某处氏族的庄园门外,发起第二次挑战。经仆从介绍,你再次见到了家主,在家主询问家族情况时,你对家族的一切信息对答如流,家主听时频频点头,承认了你的家族身份,随即举办了盛大的宴会欢迎你的到来,你满心欢喜准备大快朵颐,却因为在席间的表现不佳,被人识破了身份,你再次失败。



在获得身份认证后,冒充贵族也依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古代贵族通过各种礼仪制度来彰显特权身份,他们的行走坐卧都有严格的行为规范。在宴会之中,如果你对贵族礼仪没有深入了解,就很容易露馅。


从宴会的座次开始,处处蕴含着深刻的礼仪规范。古代的建筑大多坐北朝南,地位最尊贵的人坐在朝向大门的席位上,主人和宾客则在两侧就座。古人尚右,认为右侧是尊贵的宾师之位,因此宾客通常坐在西侧,面向东方,左侧的席位朝向西方则是主人专属,这也是“西席”和“东家”称呼的由来。如果你不小心坐错了座位,一下就会被人看穿你是“无礼之人”。


宋朝宴席场景模拟。来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找到座位之后,你的坐姿也是考察你是否是贵族的标准之一。如果你所处的时代在宋朝之后,桌椅凳已经成为日常生活所用的主流,那么你在坐姿上出错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但是如果你生活在桌椅凳并未流行之前,此时席地而坐仍是宴会坐姿的主流,那你可得多加小心。正坐是当时人们最常用的坐姿,具体姿势为小腿放平,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地放于膝上,上身直立,目不斜视,这种姿势能保持上身的挺拔,是当时最为庄重的坐姿,如果你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像簸箕一样坐着,这种坐姿称为箕踞,是极不礼貌的坐姿,会被人认为是你在轻慢傲视对方。


影视剧中席地而坐的坐姿。来源/《琅琊榜》


在你战战兢兢用饭后,新的贵族礼仪挑战随即开始。《红楼梦》中,聪敏如林黛玉,也会因为一盏餐后茶犯难:


“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


黛玉行事小心,这才没有一口饮下漱口的茶,没闹出笑话。可你要是吃咸了直接在席间豪饮漱口茶,估计身份会被当场戳穿。


来源/《红楼梦》


你终于小心翼翼避开了宴会上可能被人拆穿的细节后,也依然不能掉以轻心,毕竟贵族是要时时刻刻保持仪态的,如果稍不留意做出了不符合贵族规范的行为,就会被人耻笑,贵族身份也会被质疑。《世说新语》中就记载了王敦不懂贵族生活规则的故事:


“王敦初尚主,如厕,见漆箱盛乾枣,本以塞鼻,王谓厕上亦下果,食遂至尽。既还,婢擎金澡盘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因倒著水中而饮之,谓是干饭。”


意思是说,王敦刚与公主成婚后,上厕所时看见漆箱里装着干枣,这是贵族如厕用来堵鼻子的,王敦以为厕所里也摆设果品,就把枣吃光了。出来时,侍女端着装水的金澡盘和装澡豆的琉璃碗,王敦又以为是干粮,把澡豆倒入水里喝了。


王敦出身琅琊王氏,却仍因不懂贵族行为而被嘲笑,可见普通人冒充贵族,一定会在日常生活中露出更多的马脚。

来源/《永夜星河》


冒充贵族第三关

贵族的“受教育特权”

你谨慎遵守着贵族的日常礼仪和行为习惯,但冒充贵族的难度再次升级。这天,有人邀请你参加曲水流觞的诗会,眼看杯子停在你面前,你却大脑一片空白,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旁人震惊之余开始质疑你的家学,你再次被人戳穿了贵族身份,挑战失败。



在古代,文化教育才是横在古代贵族与平民之间最大的沟壑。虽然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但请注意,这一教育思想是在“士”阶层以上实行的,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时期,受教育始终是贵族阶层的特权。魏晋时期是门阀家族教育的鼎盛时期,陈寅恪先生曾评价其为:


“公立学校之沦废,学术之中心移于家族,太学博士之传授变为家人父子之世业,所谓南北朝之家学者是也。”


贵族注重家学家风的传承,因而贵族子弟普遍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而平民因为衣食无着,没有足够的金钱和精力投入教育,识字率很低,即使能认字,也不可能像贵族那样出口成章,即兴诗赋。


影视剧中世家子弟的诗会。来源/《庆余年》


魏晋时期世家大族对教育资源的垄断,加速了九品中正制的“门阀化”,最终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出现。当受教育成为特权,即使平民熟知家族常识,掌握贵族行为规范,也会因为文化水平低而被轻易拆穿身份。


柔福帝姬

“半”成功案例

那么,古代有没有平民冒充贵族的成功案例呢?其实,在一些战乱频繁或社会动荡的时期,许多家族的文献资料被毁,平民可以利用这种信息缺失来编造自己的贵族身份,南宋初期就有很多假冒皇亲事件,李静善假冒柔福帝姬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柔福帝姬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二十一女,靖康之变后,与徽、钦二帝一起被俘北上,二起北行(指北宋皇族在靖康之变后第二次被金军俘虏),押往金国,分配到金国洗衣院(浣衣院),柔福帝姬在金国生活了十四年后去世。


在靖康之变期间,除了皇族被俘北上,汴京城内的百姓也同样遭受了劫掳,其中有一个叫李静善的尼姑,在北迁途中结识了原先柔福帝姬的侍女,侍女说她长得像柔福帝姬,李静善又从侍女口中得知不少皇族秘事,便起了冒充柔福帝姬的心思。她脱离北迁队伍,后来被南宋将士发现。李静善通过自己酷似柔福帝姬的面容和从宫女处得知的皇族秘辛取得了蕲州兵马钤辖韩世清和宦官冯益、吴心儿等人的信任,获准进入皇宫。


南宋金帔坠。来源/浙江省博物馆


李静善能成功实现冒充柔福帝姬的最后一步,还在于她超乎常人的情商:来到皇宫后,她见到宋高宗便张口叫出了赵构的小名,这让宋高宗十分震惊,如若不是皇族中人,如何会知道只有亲近之人才知道的乳名?李静善的这一举动彻底打消了皇帝对她身份的疑虑。随后,宋高宗封李静善为福国长公主,并嫁给永州防御使高世荣为妻。


李静善凭借公主的身份,十二年间累计领取官俸和赏赐共计四十七万九千余缗,尽享公主尊荣。


直到绍兴十二年(1142),韦太后南归,跟随太后归来的宫女揭发李静善是假冒的,宋高宗派大理寺查案,李静善假冒皇亲之事才被揭露出来。依照宋律,李静善被剥夺公主身份,杖毙宫中,此前负责辨认帝姬真假的冯益、吴心儿等人,则通通判处流放,驸马都尉高世荣所授官职也被褫夺。


宋高宗画像。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事实上,古代法律对冒充贵族身份的行为有明确的制裁条款。例如,《唐律》中规定,冒充贵族身份者将被处以杖刑甚至流放等处罚。《唐律·诈伪篇》:


诸非正嫡不应袭爵而诈承袭者,徒二年;非子孙而诈承袭者,从诈假官法。


这种法律的威慑作用使得平民不敢轻易冒充贵族后代。


来源/《永夜星河》


参考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