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到底是青蛙劈了腿,还是王八出了轨?

普通人见到它,第一反应绝对是“这是个什么外星生物!”

肉球?没壳的乌龟?王八?青蛙?


这多少有点不敢认

图源:indiabiodiversity


普通人见到它,第一反应绝对是“这是个什么外星生物!”再仔细看,似乎能分辨出是某种蛙类,但又不敢确定,因为它长得实在太离谱了,与固有印象中可爱的绿色小青蛙差了十万八千里,尤其是那尖尖的小鼻子,倒像是甲鱼和青蛙凑一对儿了。


高能预警!恐蛙者速速退场。


古老紫蛙新被识


这就是来自印度南部的西高止鼻突蛙,英文名字purple frog(紫蛙)。西高止鼻突蛙隶属于鼻突蛙科,该科与大部分蛙类亲缘关系都较远,是非常古老的一个分支。



说是没壳的乌龟你信么?

图源: kalyanvarma / inaturalist


唯一与之亲缘关系接近的蛙类是远在三千公里外的塞舌蛙科,后者仅分布于印度洋西侧靠近非洲大陆的塞舌尔群岛。虽然鼻突蛙与塞舌蛙长得可以说是毫无关系,但两者的亲缘关系再次证明了印度板块曾经与非洲同属于南半球的冈瓦纳大陆。


塞舌蛙科Sechellophryne gardineri

图源:2010 Dr. Justin Gerlach


尽管西高止鼻突蛙在印度西高止山西麓(lù)生活了上亿年,但直到2000 年才被印度科学家认识,2003年发表于著名学术杂志《自然》,被誉为“百年一遇”的伟大发现。


那为什么人们之前没有发现西高止鼻突蛙呢?


因为平时根本见不到它!


西高止鼻突蛙常年过着“隐居”生活

图源:Zootaxa


这种蛙完全生活在地下,一年之中只有等到雨季来临的第一场大雨过后,才会陆续爬到地面,躲在溪流附近的泥洞里繁殖。两到四周之后,它又神秘地消失在泥土之下。


在认识到这种神奇生物的存在后,科学家于2017年在西高止山的另一侧,又发现了第二种鼻突蛙——布式鼻突蛙。两者身体颜色不同,西高止鼻突蛙多为深紫色,而后者为深棕色。


西高止鼻突蛙的亲戚:布式鼻突蛙

图源:Janani et al 2017


穴居青蛙本领大


鼻突蛙生活在高山溪流附近的森林里,是一种完全适应了穴居生活的蛙类,它的身体构造演化出了一系列适应性的特征。


圆鼓鼓的身体


首先是圆鼓鼓的身体,这可以让它储存尽可能多的水分。不同于在地面生活的蛙类,常年生活在地下的蛙类没法接触到小溪或水塘,所以鼻突蛙通过两栖动物特有的通透性皮肤,收集湿润土壤中宝贵的水分,并储存到体内。当受到惊吓时,它们会迅速排出体内的液体,方便逃跑,也能分散捕食者的注意


短小的头部


第二是短小的头部,这个特征在深居地下的蛙类中尤为突出,是为了方便在土壤中捕食无脊椎动物如蚂蚁和白蚁。短小的头部更容易挤出空间,探索藏在黑暗中的猎物。


鼻突蛙的头部呈现出楔形,并长出肉质的鼻突,可能与增强嗅觉有关常年的地下生活使其对视力的需求下降,所以鼻突蛙的眼睛只有绿豆大小,长了一张王八脸,与地面上靠视觉捕食的蛙类截然相反。



鳖(王八):躺着也中枪



粗壮而短小的四肢


第三是粗壮而短小的四肢,如同自带的四把旋风小铲子。鼻突蛙的脚趾与手指非常粗壮,几乎没有蹼。手掌与脚掌分别长出增厚的掌突与外蹠突,就像给铲子的边缘加宽加厚,刨起土来相当高效。因为后肢力量大、外蹠突比掌突更发达,所以鼻突蛙主要以后退的方式向下挖土


西高止鼻突蛙的四肢:为刨土而生

图源:2003 Biju Das


这些适应性特征使得鼻突蛙能够轻松地常年在地下生活,而并非像某些干旱地区的蛙类,仅仅是在旱季钻到地下休眠。当地人曾在距小溪80米、离地表1.5米深地方挖出一只怀卵的雌性西高止鼻突蛙。而另一只雌蛙的发现地点更为离谱,不仅远离水源200米,它更是深藏在7.9米的地下。


繁殖雌蛙“背”雄蛙


每年四月,印度洋季风带来丰润的降雨。鼻突蛙感知到泥土中水分的变化,纷纷爬到地面,来到溪边繁殖。雄蛙会刨出一个浅坑,蹲在其中,鼓起声囊,发出低沉的双音节或三音节鸣叫。


雌蛙闻讯而来后,雄蛙便努力爬到雌蛙背上,进行抱对。由于雄性鼻突蛙的个头只有雌蛙的三分之一,再加上腿太短,导致雄蛙无法像绝大多数蛙类那样从雌蛙的胸部环抱住配偶


西高止鼻突蛙抱对

图源:Nihal Jabin


它只能用小短腿从左右两边钳住雌蛙的脊椎,因此看起来就像雌蛙把小巧的雄蛙托在背上。


雌蛙“负重前行”

视频来源:YouTube


之前有人认为雄蛙依靠粘液把自己吸附在雌蛙背上,但缺乏相关证据。抱对中的鼻突蛙在产下几千枚卵后便消失在夜幕中。蝌蚪孵化后有一个强有力的吸盘,可以紧紧吸附在溪流中的岩石上,刮食藻类为食,三个月后变态成为幼蛙


鼻突蛙的卵和小蝌蚪(比例尺为1mm)

图源:Anil Zachariah et al, 2012


幼年鼻突蛙

图源:Nihal jabin


穴居青蛙多“奇葩”


除了鼻突蛙,蛙类家族中还有不少其他穴居的种类,各大洲都有分布。它们的身体也发生了类似的适应性进化,比如圆鼓鼓的身体,短小的头部与粗壮的四肢。这些蛙类虽然没有亲缘关系,外观却都有几分相似。


背条锥吻蟾


生活在中美洲的背条锥吻蟾长得就很像鼻突蛙,不过严格意义讲它是一种蟾蜍。同样是圆身尖头,背条锥吻蟾的颜色却花哨得多,背部有一条显眼橘黄色纵条纹,还散布着许多橘黄色的斑点。


背条锥吻蟾 

图源:2006 Paddy Ryan


背条锥吻蟾通过它尖尖的头部,在地下探寻蚂蚁和白蚁。捕食的时候,它不是把舌头弹出去,而是通过上下颚向后缩而使绷直的舌头露出来


黄点肩蛙


黄点肩蛙是另一种长得像鼻突蛙的穴居蛙类,仅分布于南非东部的稀树草原。它背面点缀着大小各异的黄点,肚子却是白色的。


黄点肩蛙 

图源;Nick Evans


黄点肩蛙掘土的方式与大部分穴居蛙类不同——它不是倒退着向下挖,而是用坚硬的三角形头部正面向下拱土。然而黄点肩蛙的栖息地正面临人为开发与农业污染的威胁。


“想找个地洞钻进去”

图源:Rob Dickinson


黑短头蛙


同样分布于南非的另一种穴居蛙——黑短头蛙,长着一张看谁都不爽的小脸。它全身棕黑色,背面密密麻麻都是粗糙的小颗粒。黑短头蛙的头虽小,却总是“撇着大嘴”。这种蛙的繁殖不需要依赖水,雌蛙在洞穴里产卵。一段时间后,几十只“撇着小嘴”的幼蛙就从卵里爬出来了


黑短头蛙:今天有点伐开心

图源:2023 Stuart Nielsen


喉垂小狭口蛙


有时能在视频平台上刷到的喉垂小狭口蛙,同样是一种穴居蛙类。它的长相又别具一格。喉垂小狭口蛙似乎本来有着一颗尖尖的脑袋,却不知道撞到了什么,脸给撞得平平整整的。


喉垂小狭口蛙:“脸给什么撞了一下”

图源:2020 Tom Charlton


加上位于头顶两侧的大眼睛,就给人感觉被“撞傻了”的样子。喉垂小狭口蛙在东南亚国家很常见,是当地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喉垂小狭口蛙:美食?不妙!

图源:wikipedia


由于雌蛙和雄蛙会在暴雨后集中爬到地面交配,所以很容易被“一锅端”,接着就被当地人“一锅烩”。


肉乎乎的喉垂小狭口蛙

图源网络


最后提示一点,宠物市场上常见的角蛙,其实也算半穴居蛙类。如果仔细观察角蛙的脚掌,就能发现一块硬片状的外蹠突。在原生环境中,角蛙喜欢把自己半埋在土里,伏击路过的小动物。在人工饲养环境下,它也会伏击主人的手指。


者的宠物角蛙也是穴居蛙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