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高校科幻社专访系列之中国人民大学社长-毕剑超

首都高校科幻社专访系列

毕剑超:中国人民大学科幻协会现任会长

爱好:小说、漫画、动画、游戏、航模

本期采访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会长本人和人民大学的科幻协会吧!

问:介绍一下咱们人大的科幻协会。 

答:咱们幻协常规的活动一般是组织大家一起看科幻作品,以及培训并鼓励大家进行科幻小说的创作。关于氛围,就用两个故事给大家分享吧。一是上学期组织大家一起看《守望者》,在看完3个多小时的电影后,大家又热情地讨论了一个多小时,直到很晚活动才结束。事后有一个同学对我说,她本来觉得这只是一个爆米花电影,没想到大家能够思考并交流这么多有趣的观点。另一件是我刚加入协会不久,当时师兄教大家如何进行科幻创作,让我们魔改童话故事,或者用文字去刻画荒诞的场面。最后结束时,师兄送了我一个钢铁侠的手办,激励我多学习多创作。

问:作为社长是如何带领大家进行科幻创作的?

答:其实我认为科幻创作是一种个人的事,大家每天都有各种机会诞生点子,某个作品的启发、某件事的灵感、奇思妙想……只要纪录并扩展,大家就能进行科幻创作。但科幻创作又是一种很不个人的事,之前听师兄讲过,科幻创作是需要用一种科幻语言来创作的,文风、思想、节奏,随着一个又一个作者的创作,科幻小说积累出了独属于自己的风格语言。而想要理解运用这种思维,就需要多看多写,更多地看更多地写。

而协会能给大家提供的更多是一种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以及鼓励大家多起阅读与创作。

问:通过您的观察,有没有发现喜欢科幻的同学们都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答:最大的相似之处应该在思想上,大家都乐于以至于喜欢去接受各种新奇的思想,同样也强烈地去分享和表现自己的思想。科幻对大家的意义不尽相同,但大家都保持着热爱。

问: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科幻的?

严格来说应该是我初三的时候。当时手上的小说看完了,就借了一本同学的《科幻世界》。那本正好是一期译文版,翻译腔(褒义)加意识流(就是看不懂但又觉得很有意思)的文字有一种很强的震撼力。除科幻外,所有类型的文字作品(包括视觉系小说)我都喜欢,但最让我感到精彩和惊艳的还是科幻的文字。

问:平时有创作过哪些科幻作品吗?在创作过程中的灵感来源一般都来自什么?

平时会构思或者写一些东西,但很多时候写完设定和开头就结束了……灵感主要来自其他作品的启发,以及突发奇想。

问:有没有什么喜欢的科幻名家?

答:首先当然是大刘,接触科幻后很快被同学推荐了大刘的作品。至今我依然记得初中一次晚自习的时候,坐在教室外面草地的围栏边,就着路灯看《超新星纪元》的感觉,以及一个晚上看完《三体》的沉浸、满足与一身冷汗。这是看文字作品的最高享受。

之后是阿西莫夫,看完《银河帝国》后,我去看了很多太空歌剧式的作品,但体验都不如心理史学和机器人法则这样的惊艳。这也算是我之后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很大原因。

最后是理查德·摩根,他的《虎狼之市》让我理解了朋克感的魅力。赛博、废土、机械、暴力、冲突、情感崩溃,他富有表现力的文字让我理解了非点子式的享受。

问:谈谈你所理解的科幻。

答:之前看到过一个专栏,说传统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在服务人物形象,而科幻小说相比起人物剧情本身更加重要。

我认为科幻就是幻想——对未来的幻想、对未知的幻想、对不存在的幻想。基于幻想构造设定,在由设定延伸出各种各样的奇妙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