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的科幻回响——“东方幻想”元宇宙科幻大会纪实
在过去几个月,一个新的世界正在孕育。
6月2日上午,当蓬莱科幻学院院长吟光登陆数字世界的时候,不禁想起几个月前,她第一次和人谈起未来要办元宇宙科幻大会的情形。那时,没有展品,没有嘉宾,连一行代码都没有。那时,她与人谈论最多的是,元宇宙是什么、线上艺术展怎么办、科幻小说如何转化为艺术品这些问题——可以说,是所有重要的问题。
这个想法是她与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媒介与交互研究所副所长俞同舟沟通后产生的。俞同舟想做艺术展,吟光则想办场科幻大会,在疫情起伏期间,这一切都挪移到了线上。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确定了“东方幻想”主题,打算探索在科幻与艺术的跨界融合,以及元宇宙的初体验。
大会分为艺术展、音乐表演和跨界论坛三个部分,都是国内首次在元宇宙中举办。融合这事,说起来容易,实现的时候,团队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蓬莱科幻学院线下直播现场(吟光,杨平)
中国美术学院线上线下互动(俞同舟)
一个世界的诞生
在过去几个月,一个新的世界正在孕育。
大会会场搭建于Vland云现场平台,与会者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访问会场,近距离欣赏展品。艺术展不是什么新鲜事,线上的艺术展怎么办,大家都没把握。两位主策展人召集两院老师和学生,从叙事设定、艺术风格、展区空间和展具多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是空间风格。主办方从巴什拉“元素诗学”出发,创造性地将展区分为深海、陆地、意识、天空等景观,将展品根据主题划入不同场区。参观者则以代表火元素的原创数字人“灵光”为形象,在神秘冷峻的赛博空间中植入人文温度。其中,陆地和意识空间以“阴阳鱼”形态对位存在,体现意识与现实的相互转化关系,尝试拓展东方幻想美学的内涵。而在每个空间,观者行进的道路都不一样,有的蜿蜒蛇形,有的上上下下,有的则可以随意行动。
以往在元宇宙中的艺术展,往往设计得与现实展厅接近。但大会主办方希望跳出常规,有超越现实、充分展现想象力的空间。为此,俞同舟牵头,延续传奇建筑团体“超级工作室”以不断延展的方格度量与重造世界的“超表面”理念,面向扁平世界、赛博空间的“地球生命的一种替代模型”,基于平面设计美学的原则,以星球级、巨型、负向空间、虫洞、悬浮、反重力等关键词,探索带有元宇宙特性的空间概念和规范标准。这样的环境设计,让观者站在向四方延展开的网格上,背景是星球深渊或海底波纹,带来“超现实”的体验。
(“超表面”展区设计)
除了四个主空间外,大会还有另外两个重要的空间:入口场域和“灵光之树”。
所有参观者连接元宇宙,首先落地的地方就是入口。这里的空间主体是星空中“光子加速器”延展出来的巨大网格平台。平台上有一朵在太空中崩裂的水花,由艺术家周江毅设计,概念源自刘慈欣名言“未来像盛夏的大雨,在我们来不及撑开伞时就扑面而来”及其代表作品《三体》中的“水滴”意象,以“太空中的雨”想象为出发点,定格水滴崩裂的瞬间形态——水在现实空间当中的滴落是单面崩开,设想太空崩裂或许从各个角度看都是相同形态,黑白环装结构正是水形态的多维表现。参观者可以在这里看到刘慈欣获得“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的完整演讲。水花上方是一座巨大的头像,旁边摆着几把椅子,是论坛的举办地。在大会进行期间,这里一度人满为患,好几位嘉宾被堵在人群中动弹不得,连声呼救。
(刘慈欣获“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演讲)
在会场空间中,“灵光之树”尤为特殊。
大会有许多科幻作品参展。如何呈现它们,成为反复讨论的话题。最终,主办方决定单独建立一个“灵光之树”空间,将作品置于树上。金光闪闪的“灵光之树”由全球游戏动漫美术概念大赛(GGAC)金奖获得者王瑞创作,是艺术乌托邦中意识存储之地,充满灵性与美感。随着大会数字人“灵光”落足,树上长出许多闪耀的科幻小说。“灵光之树”上星光熠熠,点开散布的作品,观者可以跟随作者的思绪,飞入无穷的时空之中。
(“灵光之树”原画,出自《海上舟》)
大会的原创数字人形象“灵光”理念由吟光提出,美图公司美学研究院总监王浙输出视觉概念,以火为原型,赋予其生命,将其出生、成长、成熟等不同时期的形态:以三层嵌套的方式凝固于同一形象中,如层叠的时光,让人可以一眼看穿火的一生。整个大会空间,犹如另一个宇宙,参观者就是游走其中的灵光。
科幻的艺术变形记
大会以蓬莱科幻学院院长吟光的东方幻想“艺术乌托邦”为主题,主要展示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共创作品,分为线上线下两部分。线下展在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举行,艺术家们如往常一样,花了不少时间和LED屏幕、展板、支架打交道。线上展不用这么费力,但更要创意——为作品设计风格化的展具。
拿周江毅、蒙政良、王瑞、吴浙杭、黄艳、王怡丹的CG影片《海上舟》来说,是文学与艺术的融合,延续《天海小卷》“数字吟游”从现实进入线上、古典穿越未来;探索东方幻想美学,分形画面采用玉琉璃、水墨云雾质地,太阳神则以神秘感的黑曜石材质,结合河图洛书和二十八星宿法器。而《天海小卷》的展具是一幅中间破碎的卷轴,包含三层含义:完整与破碎的转换,象征着物质和精神的二元关系;大小不一的碎片,象征着不同身份、灵魂和情感;以现代科技重现艺术灵光的凝思。
(《海上舟》海报)
此外,卢易雨、董晓奥的自动化戏剧《远方》利用多人VR技术,让观众扮演剧本人物,体验故事,形成一套可以在任意地区体验的交互式沉浸式体验(偶遇)的方案。陈诗莹、杨畅、冯天柏、徐嘉怡、朱冠豪的艺术乌托邦系列RPG游戏《大河》,结合历史中经典艺术流派与文化思潮,探索当人类物质条件饱和,精神欲望所着落之处,以“灵光”作为引子,探讨艺术对构建乌托邦社会的作用和技术发展后的乌托邦对艺术的反向作用,玩家操控主角殅生在艺术乌托邦中探索游历,经历一系列荒谬的、戏剧化的事件,最终化作光晕归于大河。
主办方设计了36个不同展具,其中有的也用于科幻作家作品。除了入口处表现刘慈欣作品的《水花》,主办方还设计了另外两个“能量体”。代表翻转可能的《顶》用于表现韩松《生存在科幻的时代》演讲。他提出,拥有什么样神奇的梦想,对什么是明天的人类,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了一切。轨道状的《滑行》用于表现陈楸帆《文明焦虑是病,科幻是药吗?》演讲。他认为科幻能够解决人类社会整体结构性的焦虑。
(韩松演讲《生存在科幻的时代》)
(陈楸帆演讲《文明焦虑是病,科幻是药吗?》)
杨平作品《裂变的木偶》由蓬莱科幻学院艺术老师设计,采用了只有轮廓线条的木偶躯壳,取材《领航员少年科幻丛书·裂变的木偶》获奖封面中的飞鸟。游者作品《至美华裳》展具则是体现包裹意味的《渔网+蓑衣》。风格统一、形态各异的展具,与艺术、科幻作品结合,形成了充满感官体验和思维扩张的意识维度,让参观者流连忘返。
音乐演出不是什么新鲜事,线上的音乐演出就比较少见了。ABBA乐队搞了个线上新歌发布会,还给每位成员设计了数字人形象;崔健干脆找了个地方表演,通过网络直播让歌迷过了把瘾。这次,资深数字音乐人马海平直接把演出搬到了元宇宙里。
为了准备这场以“人类端点-太空旅行和元宇宙”为主题的音乐演出,在两个月的创作过程中,马海平带领学生,分为六组,从不同的社会观察和个人体验出发,对人类两个未来可能的两个发展方向(元宇宙和太空旅行)进行预言式创作,从科幻文化和现实科技中提炼声音元素,转化为音乐作品和现场audio visual演出。
(音乐作品《解体》)
不一般的剧本杀
大会主办方不是一群安分的人。他们喜欢玩点新意思,比如把科幻和艺术拉到一起,或者,把剧本杀放到展览里面去。
在线下展览中,参观者从物理角度更加遵循展厅路径,而线上展览,参观者一旦感到无聊,可以随时关闭页面离线退出,因此布展需要一种更有粘性的方式,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策展人吟光首先想到的就是用故事把展品串联起来。通过引入剧本杀,可以串联展品,将解谜和任务要素与展品结合,让参观者在玩游戏的同时,有了更多动机去观赏、理解展品。
这说起来简单,具体设计时就不那么容易了。首先要确定的是剧本杀的世界观。吟光与蓬莱科幻学院首席科幻作家杨平将“艺术乌托邦”设定分为三层:第一层,玩家认为自己正在参观名为“艺术乌托邦”的科幻艺术展;第二层,在收集了一些线索并进行分析后,玩家意识到,这次艺术展是名为“艺术乌托邦”的外星文明拯救人类的一次努力;第三层,在收集完所有线索并通关后,玩家最终会发现,“艺术乌托邦”是宇宙间存储艺术信息的空间,它会从艺术繁盛的文明获得滋养,并拯救那些艺术衰败的文明,以免这些文明自我毁灭。
在基础设定完善之后,紧接着就要进行故事线梳理,将不同展品通过四条故事线串接起来。中国美术学院学生毛雯靖带领两校两院的学生团队进行了艰苦的工作,最终完成。
剧本杀人物卡、线索卡带领“蓬莱工坊”的学生团队共创完成。为了符合艺术展的基调,剧本杀环节没有设置凶杀元素,而是采用了“推理还原本”的叙事逻辑,推进方式结合西方“自动化戏剧”理念。
(剧本杀序幕引导)
线上剧本杀没有全程DM引导,只有散落的、负责导引的NPC。参与者一边参观展会,一边搜集线索,然后回到大厅讨论,最后共同完成游戏,自由度很高。因此,整个游戏的进度管理从传统的时间管理转向空间管理。不再以一幕为游戏节点,而是以游览完某个空间区域、或者全部区域为游戏节点。甚至如果出现好奇心特别重的参与者,想要独自分饰四角,单人成队,实际也是允许的。
叙事团队经过多次头脑风暴,碰撞出了不少新点子。比如用颜色区分不同角色的人物卡;用火焰、雪花等标识来区分真线索和假线索。另外,编写剧本游戏和艺术老师合作也是首次。从内容编写到线索卡、人物卡上线,都在短时间内进行了多次沟通。
几个月时间里,元宇宙从无到有,从简单到丰富。每天,都有各种人在那上面忙碌,这里加个东西,那里改一下,有时甚至推翻重来。
6月2日凌晨,所有的准备工作终于完成了,这个元宇宙尘埃落定,静待一切发生。
科幻作家的科幻式狂欢
科幻小说发明了元宇宙这个词,如今,元宇宙又诞生了科幻大会。最高兴的,莫过于那些对着稿纸或电脑想象元宇宙的科幻作家。他们有的二十出头,有的已过古稀之年,有的是游戏高手,有的就没玩过电脑游戏,有的功成名就,有的初放光芒……一听到要在元宇宙中办科幻大会,都毫无保留地表示支持。在前期沟通的时候,得到的回复往往是“好呀”“没问题”“你们决定就好”……让主办方极为感动。
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在大会开幕时发表了致辞,鼓励年轻学子关注中国人根植在科幻中的浪漫情怀。
科幻世界推荐了分形橙子《雅努斯之歌》节选,八光分文化推荐了江波《洪荒世界》节选,未来事务管理局推荐了房泽宇《垃圾标签》,蝌蚪五线谱推荐了刘啸的《桥》。“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组委会授权首发了获奖作品抢先试读,包括宝树作品《猛犸女王》节选及董仁威作品《三星堆迷雾》节选。钓鱼城科幻学院首席科幻作家阿缺最为特殊,他将多年来脑海中那些奇怪的念头、梦呓般的想象一股脑端了出来,以《梦呓二十章》为名在本次大会首次向世界展示,让我们得以一窥这位天才作家的内心。
(“灵光之树” 科幻作家群)
此外,众多华语科幻作家奉献了自己的作品,包括:星河的《请你们回答我们》,王威廉的《分离》,超侠的《超越11重元宇宙》,金雪妮的《以器为道,以丝绸朋克为解药》,段子期的《初夏以及更深的呼吸》,谢云宁的《穿越土星环》节选,萧星寒的《黄泥塝》节选。在科幻创作领域崭露头角的越子诚的《江月待何人》和毛雯婧的《光音》也首次展出。
本次大会,华语科幻界最顶级的作家、学者和出版人几乎全体出席。大家的热情之高,远远超出了主办方的预期。
(科幻届第一次线上数字世界里、在刘慈欣“水滴”展具下的云合照“太虚幻影”)
大会期间,许多科幻作家陆续上线。他们有的在会场里游历,好奇地打量造型奇特的展具,仿佛打开盲盒寻宝;有的在元宇宙内四处找人合影,还进行了科幻届第一次线上数字世界里的云合照“太虚幻影”。“灵光之树”空间成为这些作家最爱去的地方。他们热衷于寻找自己的作品,找到后就高兴地原地转圈。阿缺站在《梦呓二十章》旁边,兴奋地向主持人介绍了自己的作品,并表示作为游戏玩家,对这个环境感到很亲切。
(采访科幻作家阿缺)
知名科幻作家宝树表示,以树的形式串联作品,让他想起神树生长出多重宇宙的神话意象。他同意,文学如果能与其它媒介结合,将给受众带来全新体验。少儿科幻作家超侠在各个空间逛了一圈后认为,现实和虚拟,恰好代表了科学与幻想,所以科幻是最大的元宇宙。他希望元宇宙能给人现实中得不到的成就感,成为梦想实现的地方。凌晨、沙锦飞、梁清散等科幻作家,杨枫、西夏、姚利芬、吕广钊等出版人或科幻研究者都上线参与。作家北星还从美国专程连线到大会会场。
(采访科幻作家宝树)
刘慈欣本人观看了视频直播,表示很不错。全球华语星云奖创始人董仁威接连在朋友圈转发大会盛况。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姚海军在繁忙工作中抽空登录,碰巧与科幻迷小记者偶遇,小记者十分激动于以这样特殊的方式见到大咖。
这个元宇宙刚诞生不久,就迎来了一场中国科幻作家的集体狂欢,留下一笔难忘的回忆。
一场关于未来的对谈
蓬莱文章,众仙论道。
为了进一步拓展科幻边界,寻找未来叙事的新可能,本次大会举办了“未来叙事与叙事未来”跨界论坛。论坛嘉宾来自文学、艺术、戏剧、音乐等不同领域,横跨内地、港澳、法国等地区,在各自家中、办公室参与论坛,其思想理念向整个网络直播。
(合影:下午论坛场)
论坛开始前,场地里已有不少人。主持人和嘉宾不用说了,小记者和前来观摩的业内名家也在椅子周围跑来跑去。
论坛伊始,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通过视频祝贺大会召开,分享了参加中美元宇宙大会的感受。泰山科技学院副校长谢承红发表致辞,介绍了泰山科技学院及蓬莱科幻学院的基本情况,并简要阐述了AI时代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和行动方向。
(吴岩教授致辞)
(致辞嘉宾:谢承红副校长)
讨论由吟光、俞同舟主持,话题从剧本杀开始。
澳门大学副教授林玉凤从传播学角度解析了剧本游戏,认为既然有剧本成分,就是从戏剧而来,可以看作元宇宙里的故事。戏剧有教育作用,人们看戏可以学会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很多事。剧本杀的好处是可以选择不同的角色,也就是身份,体验也随之变化。戏剧的各种功能,都可以放在剧本杀中。
(嘉宾:林玉凤副教授)
法国沉浸式戏剧导演塞缪尔·莱皮尔阐述了自动化表演理念。这种表演只有参与者,没有演员。当参与者移动或创作戏剧时,就像在剧院里一样,只是所有的观众都在舞台之上。设计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播放提示,所有人共享虚构空间。当然,这种表演也存在问题,需要在未来进一步解决。
(嘉宾:塞缪尔·莱皮尔)
那么人类如何看待自己的未来呢?知名作家、中山大学副教授王威廉提出了未来诗学的三组关系:首先是要综合把握自然现实、文化现实与技术现实的关系,才能更好表达、呈现现实;其次是科幻与荒诞的哲学关系,将赋予彼此新的价值与意义;第三是生命与身体的观念异同,人类经历了生命大于身体、生命等于身体的阶段,在未来,生命将小于身体,身体的边界将不再局限于肉身。人类将接续旧文明,创造新文明。
(嘉宾:王威廉副教授)
杨平分析了后人类时代面临的若干挑战。推测未来认知现实将很难实现,虚拟会成为新现实;人们将拥有多个身份,从我是谁走向谁是我;个人隐私的定义将变化,其商品化趋势需要管理;社会管理面临挑战,管理者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愿被管理。此外,社会的全方位加速,使个人在一生中需要多次再社会化,也将是未来人们需要面对的。
(线上线下互动,线下嘉宾:杨平,线上记者:何诚昊)
话题很快就转向更广的层面——未来视听。美图公司美学研究院总监王浙提出真实形象与虚拟形象的对抗,技术发展完善的虚拟世界将反超真实世界,甚至影响真实世界。虚拟形象将以人为蓝本,与不同元素结合,尝试突破局限。未来,虚拟形象将有更高自主性,发扬个体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而丰富认知。
(嘉宾:王浙)
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电子音乐人之一马海平认为,Z世代作为从小接触互联网及便携数字技术的社会化一代,在多元信息集合影响下形成了其独特的亚文化群组。为娱乐大众产生的电子音乐因其快节奏、恍惚般的声音、即时体验性及集体参与性迎合了Z世代选择对抗现实、暂时忘记烦忧的乌托邦式集体文化,同时也在塑造Z世代群体的精神及表达状态。
(嘉宾:马海平)
世界越来越像科幻小说了,当“元宇宙”从书中进入现实,人们从现实进入了虚拟。本次活动是国内第一次将艺术展、剧本杀、学术论坛、音乐现场等融合一起,汇入元宇宙里发生,搭建跨领域平台,颇具历史意义。国内艺术核心平台MANA全程直播,展品多次登上行业热门榜,部分精选作品还在QQ阅读上架专题。华语科幻界也十分支持,大家相互传递信息,踊跃参会,一时蔚为热潮。
当天中午,吟光一边吃饭一边看手机。她发现著名科幻作家韩松发了一条微博:“地球上第一届元宇宙科幻大会”。
她又看向电脑屏幕,里面,人们还在兴奋地四处探索、解谜、聊天、观赏,在比特的世界中流连忘返。
(著名科幻作家韩松当天发出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