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的元宇宙初体验——“东方幻想”元宇宙科幻大会召开
地球上第一届元宇宙科幻大会。
6月2日中午时分,著名科幻作家韩松发出一条微博:“地球上第一届元宇宙科幻大会。”吸引各界纷纷转发。
疫情之中,线下活动受到影响,艺术家无法办展,音乐演出中断,文学论坛也暂停。韩松提到的这次大会,就是一群艺术家、作家和音乐家针对此,发起在线上举办的“东方幻想”元宇宙科幻大会。从策划、设计到工程搭建,都是初次探索,主办方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媒介与交互研究所、泰山科技学院蓬莱科幻学院、美图公司做了许多创新。
大会分为艺术展、音乐表演和跨界论坛三个部分,都是国内首次在元宇宙中举办。
元宇宙论坛首合影
分布式叙事 艺术乌托邦
以往,人们总在元宇宙中模拟现实场景。这次大会跳出常规,中国美院创新设计学院媒介与交互研究所副所长俞同舟牵头,延续传奇建筑团体“超级工作室”以不断延展的方格度量与重造世界的“超表面”理念,面向扁平世界、赛博空间的“地球生命的一种替代模型”,以平面设计美学为原则,以星球级、巨型、负向空间、虫洞、悬浮、反重力等为关键词,在Vland探索带有元宇宙特性的空间概念和规范标准。云现场虚拟活动平台,
“超表面”展区设计
大会展出了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共创的作品,以蓬莱科幻学院院长吟光的东方幻想“艺术乌托邦”为主题。其中,CG影片《海上舟》尤为引人注目。作品创意来自《天海小卷》小说系列,由国美艺术家创作,是文学与艺术的融合,以平行蒙太奇与回环套层结构叙事,融入混乱与秩序共存的分型形式,展现世界观。类似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
《海上舟》海报
为了将各式各样的展品串联起来,大会开创性地在策展中运用剧本杀“推理还原本”的叙事逻辑,推进方式结合自动化戏剧理念,参观者观看展品即收集线索,揭示“艺术乌托邦”的三层真相:科幻艺术展,拯救艺术家的外星文明,宇宙信息空间。从巴什拉“空间诗学”出发,展区被分为“海洋”“陆地”“意识”“天空”等,参观者则以代表火元素的原创数字人“灵光”为形象,在神秘冷峻的赛博空间中植入人文温度。这一创意由策展人吟光、“百花文学奖”得主游者等作家带领“蓬莱工坊”的学生团队共创完成。
大会还举办了元宇宙音乐展演,从科幻文化和现实科技中提炼声音元素,转化为音乐作品和现场Audio Visual演出。
自从元宇宙这个概念大热之后,还从未有过元宇宙和艺术展、剧本杀、音乐现场的交叉融合,颇具历史意义。
科幻作家的科幻式狂欢
科幻小说发明了元宇宙这个词,如今,元宇宙又诞生了科幻大会。也许正因如此,中国科幻界对本次大会倾注了极大热情,最顶级的作家、学者和出版人几乎全体出席。他们中有的人并不熟悉元宇宙操作方式,但依然坚持与会。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在大会发表了致辞,鼓励年轻学子关注中国人根植在科幻中的浪漫情怀。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韩松和陈楸帆都授权了他们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演讲,由艺术家设计为“能量体”特型展具,放置元宇宙内。刘慈欣在“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的获奖辞视频,周江毅将其设计为太空中多维度崩裂的“水滴”,位于大会入口处,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进行数字“自拍”。科幻世界杂志社、八光分文化、未来事务管理局及蝌蚪五线谱等重要科幻机构都推荐了作品参会,“全球华语星云奖”组委会授权首发了获奖作品抢先试读。
科幻届第一次线上数字世界里、在刘慈欣“水滴”展具下的云合照“太虚幻影”
大会进行期间,许多科幻作家陆续上线。他们有的在会场里游历,好奇地打量造型奇特的展具,仿佛打开盲盒寻宝;有的在元宇宙内四处找人合影,还进行了科幻届第一次线上数字世界里的云合照“太虚幻影”。而集中展示科幻作品的“灵光之树”空间,成为这些作家最爱去的地方。他们热衷于寻找自己的作品,找到后就高兴地原地转圈。阿缺将自己的《梦呓二十章》在本次大会首发,他向主持人介绍了自己的作品,表示作为游戏玩家,对这个环境感到很亲切。宝树也向小记者表示,以树的形式串联作品蛮有意思,让他想起神树生长出多重宇宙的神话意象。
作品地图
采访阿缺
采访科幻作家宝树
刘慈欣本人观看了视频直播,表示很不错。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吴岩不仅通过视频祝贺大会召开,还在论坛期间上线亲临。全球华语星云奖创始人董仁威接连在朋友圈转发大会盛况。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姚海军在繁忙工作中抽空登录,碰巧与科幻迷小记者偶遇,小记者十分激动于以这样特殊的方式见到大咖。
吴岩教授致辞
姚海军和记者正在对话
这个元宇宙刚诞生不久,就迎来了一场中国科幻作家的集体狂欢,留下一笔难忘的回忆。
跨界融合 数字论道
在整个会场的入口处,是个悬浮于太空中的平台。平台上有座巨大的头像,旁边摆放着几把椅子。这里就是大会“未来叙事与叙事未来”跨界论坛的举办地。
论坛嘉宾来自文学、艺术、戏剧、音乐等不同领域,横跨内地、港澳、法国等地区,在各自家中、办公室参与论坛,其思想理念向整个网络直播。
合影:下午论坛场
讨论由吟光、俞同舟主持,话题从剧本杀开始。澳门大学副教授林玉凤从传播学角度解析了剧本游戏,提出可以开创第三人称视角参与,并从传统戏剧中汲取经验,将教育与游戏结合起来;法国沉浸式戏剧导演塞缪尔·莱皮尔阐述了对自动化戏剧的理念:观众在线索提示下自发表演,自主编排;以多个不同视角乃至于每一个参与者的不同叙事搭建故事与演出,通过多种手段创造参与者真实的情绪并进行表达。
嘉宾:林玉凤
嘉宾:塞缪尔·莱皮尔
那么人类如何看待自己的未来呢?知名作家、中山大学副教授王威廉探讨了未来诗学的三种关系:如何表达、呈现现实;荒诞与科幻赋予彼此新的价值与意义;未来生命小于身体,人类将接续旧文明,创造新文明。蓬莱科幻学院首席科幻作家杨平分析了后人类时代面临的若干挑战,推测认知、身份、隐私、管理等方面会发生的变化,认为今后的个体将在一生中经历多次再社会化过程。
嘉宾:王威廉
线上线下互动,线下嘉宾:杨平,线上记者:何诚昊
话题很快就转向更广的层面——未来视听。美图公司美学研究院总监王浙提出,技术发展完善的虚拟世界将反超真实世界,未来人类的虚拟形象将不断尝试突破“人”的形象概念的局限性。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电子音乐人之一马海平认为,随着音频制作技术普及,积蓄在青年群体中的精神危机,得以通过音乐方式创造虚拟乌托邦,来逃避现实压力。
嘉宾:王浙
嘉宾:马海平
嘉宾还就亚洲未来主义等话题进行了延展讨论。
本次大会是国内科幻界与艺术界在元宇宙的首次相聚,开创了一种新的融合方式,搭建了跨领域平台。国内艺术领域的核心网络平台MANA直播了本次大会,展品也登上该平台热门榜。华语科幻界也十分支持,大家相互传递信息,踊跃参会,形成一股热浪。
威廉·吉布森说过:“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普及。”
本次大会,就是对前半句的证明,对后半句的回答。
著名科幻作家韩松当天发出微博
*本文所有图片来源均为作者提供